1650年,一老人临终吊着一口气,迟迟不愿离世,眼睛死死盯着床边的一幅画,家人以

爱吃凉拌菜 2025-05-15 09:54:26

1650年,一老人临终吊着一口气,迟迟不愿离世,眼睛死死盯着床边的一幅画,家人以为他是想看画最后一眼,就把画拿了过来,结果老人却咬牙吐出一个字“烧!”现如今,这被烧过的画估值超过1000亿。

要说中国书画界的传奇故事,最跌宕起伏的当属那幅《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打从娘胎里就带着坎坷,六百多年间经历的劫难比戏文里唱的还精彩。

元朝那会儿把人分成四六九等,汉人排第三等,连蒙古人养的牲口都不如。

黄公望生在这样的世道,满肚子学问没处使。

四十五岁那年,他在衙门当个小文书,稀里糊涂被牵连进贪腐案,蹲了大狱。

牢饭吃了几年,放出来时头发都白了一半。

心灰意冷的老黄头背起行囊游山玩水,走到富春江边时,看着云雾缭绕的青山绿水,突然一拍大腿:得把这片山水画下来!

要说这老头也是个倔脾气,七十九岁高龄才动笔。

旁人劝他悠着点,他倒好,拄着拐杖天天往山里钻。

这一画就是三年零四个月,六米多长的画卷铺开来,富春江两岸二十四景活灵活现。

画完最后一笔,老头把笔一扔,长舒一口气:"这辈子值了!"

可这画的好日子没过多久。

明朝成化年间,有个沈姓收藏家好不容易弄到手,还没捂热乎就被贼惦记上了。

这一丢就是百八十年,直到隆庆年间才重见天日。

后来传到江苏宜兴吴家,成了传家宝。

吴家有个叫吴洪裕的孙子,爱这画爱得走火入魔,临死前非要让画陪葬。

家里人拗不过,真把画往火盆里扔。

眼瞅着要化成灰,他侄子吴静庵一个箭步冲上去,徒手从火堆里抢出半截画,自己手掌都烫脱了皮。

就这一把火,把好好一幅画烧成两截。

前半段叫"剩山图",后半段叫"无用师卷",从此天各一方。

"无用师卷"后来进了清朝皇宫,乾隆皇帝当成眼珠子似的供着,成天拉着大臣品鉴。

前半截"剩山图"命更苦,在民间颠沛流离,最后落到浙江收藏家沙孟海手里。

1949年那会儿,后半截跟着故宫文物去了台湾,前半截留在杭州。

这一分就是六十多年,隔着海峡谁也见不着谁。

2011年6月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搞了个大动静。

两截画终于合体展出。

那天展厅里挤得水泄不通,好些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看着拼接处的火烧痕迹,抹着眼泪说:"这可是断了三百六十年的血脉啊!"

要说这画到底金贵在哪?

展开六米多长的卷轴,墨色浓淡相宜,山石树木错落有致。

黄公望独创的"长披麻皴"画法,把富春山的层峦叠嶂勾勒得跟活了似的。

最绝的是整幅画的气韵,看着看着就能让人想起苏东坡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难怪后世把它比作"画中兰亭序",跟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平起平坐。

有人不服气,《清明上河图》不也挺厉害?

要论精细程度,《清明上河图》确实数一数二,可《富春山居图》胜在意境。

八十岁老头用三年光阴,把大半辈子的人生感悟都融进笔墨里。

你看那画中留白处,分明藏着说不尽的世事沧桑。

这种历经磨难后的超然洒脱,可不是谁都能画出来的。

如今去浙江省博物馆,还能看见"剩山图"静静躺在玻璃柜里。

那些焦黑的边缘像在诉说往事,火烧的窟窿眼儿里仿佛能瞧见吴静庵抢画时焦急的面容。

而台北故宫的"无用师卷"上,乾隆盖的密密麻麻的印章倒成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这两截画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虽然再难团圆,但隔着海峡彼此守望,倒也应了黄公望当年画尽人间沧桑的本意。

0 阅读:126

猜你喜欢

爱吃凉拌菜

爱吃凉拌菜

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