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天,蒋介石坐在上海的指挥部里,眼看着局势一天天崩塌,南京已经丢了,北平也易手了。
更糟的是,政坛上的李宗仁逼得他连口气都喘不上,这个本是副手的“代总统”,竟步步紧逼,公开写信让他“出国避风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终于下了决心,要离开大陆,转进台湾。
李宗仁在1949年1月接任代总统后,立刻行动,架空蒋介石,他派人控制军队、掌握财政,还把黄金储备的问题摆上桌面。
为了“清君侧”,他不断给蒋介石写信、打电报,要求他彻底离开政坛。
有一封信直接提到,让蒋“出国修养”,意图明显,桂系控制的媒体也没闲着,开始放风,说蒋介石成了“阻碍和平”的障碍。
报纸上一天到晚在喊,“旧势力不退,和平无望”,蒋介石表面镇定,内心怒火中烧,但没有反击,他知道,政局已不在自己手上。
最刺激他的,是1949年4月发生在上海的一件事,当时他还留在上海,拼死稳住最后的阵地。
可这个时候,李宗仁居然又写信来,要他立刻撤离,蒋介石气到说不出话来。
蒋经国在日记里写了这一幕,说他父亲在“最苦难之时,被李氏逼迫南撤”,几天后便登舰南下,这一走,就是奔着台湾去了。
其实早在1948年,蒋介石就开始关注台湾了,陈诚当时已经被派去做台湾的防务规划,还带上了张其昀这样研究地理的专家。
张其昀出了一份报告,说台湾“地形封闭、易守难攻”,再加上海峡天险,解放军没海军也没空军,一时半会儿打不过来。
而且日本殖民几十年,留下了不少基础设施,像是高雄、基隆这几个港口,能用来发展军工和运输,这份报告后来说服了不少人,也打动了蒋介石。
蒋经国也起了不小作用,1948年,他被父亲安排负责台湾党务,时常飞来飞去做筹备。
蒋经国在日记里反复写到台湾的重要性,他在1949年5月17日那天写下,“父亲决计去台,重振革命大业”,可见蒋介石那时已经想明白了,大陆是守不住了。
5月初,在舟山群岛的一场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彻底定了调,台湾就是下一步。
他让政府机构陆续往台北、高雄迁移,还特批简化入境手续,让大批军政人员能尽快进岛。
当时各部门忙得不可开交,甚至有人一夜搬家三次,整个过程虽然混乱,但执行得非常快。
12月10日,蒋介石带着蒋经国从成都飞抵台北,算是正式落脚。
李宗仁这边日子却不好过,他提出的“划江而治”方案,想在长江以南建立南方政权,和共产党谈个条件。
可共产党不答应,说不打到台湾不收兵,李宗仁转向美国求助,可美国那边也开始摇摆,不想再在国民党身上下注。
华盛顿的态度一冷,南方政权的希望彻底落空,李宗仁实在扛不住,年底就飞去美国看病,算是主动退出了政治舞台。
蒋介石一回来,就重新掌权,虽然外界说他是“下野”状态,但国民党内没人敢反对他。
他也没闲着,立刻开始整顿军政体系,开始在台湾搞“反攻复国”的准备。
虽然后来反攻一直没成,但在那个时候,他确实是把台湾当成了一个临时根据地,准备东山再起。
台北这一年成了另一种“首都”,蒋介石在阳明山设立官邸,陈诚全权负责地方政务。
政府机关、国防部、情报局陆续搬进台北市内,日本留下来的那些办公楼被迅速占用。
街头开始多了穿军装的人,也多了各地口音的老百姓,台北不再是一个安静的殖民小岛,变成了另一个政治风暴中心。
李宗仁在美国待了几年,不时写文章批评蒋介石,说他独断专行,但这些话,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台湾没人在意了。
蒋介石重新把权力抓回手里,把党政军一体化地运转起来,台湾变成了国民党的避风港,也成了那个年代中国政治格局的一块重要拼图。
从蒋经国的日记里能看出来,他一直知道李宗仁不是父亲的对手。
在1949年日记里,蒋经国曾写,“李氏心术不正,朝令夕改,不能胜事。”那一年,他陪着父亲走过最动荡的一段路。
从舟山到台北,从上海的逼宫到台湾的落脚,蒋经国目睹了一切,也参与了一切,他不是个旁观者,他是接班人。
蒋介石这一走,改变的不只是个人命运,国民党政权在台湾落地生根,两岸从此分治。
这场迁移并不是仓皇出逃,而是一场被逼出来的决策。
李宗仁的政治压力、共产党的步步紧逼、美国的冷眼旁观,让蒋介石别无选择,最终,台湾成为他的“最后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