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9日深夜,毛泽东一边看文件,一边听秘书念报,他听到苏联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的消息,猛地一拍桌子,大笑了出来,说了一句:“打得好!赫鲁晓夫总算开窍了!”
他笑得响,办公室里的人都愣住了,这笑不是轻松的,是压了很久的火气忽然找到了出口。
事情还得从一周前说起,5月1日那天,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一架U-2高空侦察机,从巴基斯坦起飞,偷偷摸摸飞进了苏联领空。
机上驾驶的是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这不是第一次,美军已经多次派U-2在苏联上空搞侦察,但这次他们低估了苏联的耐心。
苏联军方早就盯上了这些飞行任务,那天,苏联防空部队果断下令,发射了萨姆-2地对空导弹,一举把U-2击落。
鲍尔斯没死,被抓了个现行,飞机残骸也被完整找回,连带着照相机、胶卷都没损坏。
赫鲁晓夫高调开了记者会,把飞行员和飞机碎片一件件摆出来给全世界看。
美国人脸上火辣辣的,还一开始胡扯说那是“气象观测机”,被苏联人打脸打得响亮。
毛泽东得知这事,不止是高兴,他是真的感到解气。
他觉得自己早就看穿了美国那套和平假面,只是赫鲁晓夫总拿“和平共处”挂嘴边,说什么美苏可以合作,中苏可以让步,搞统一战线。
可现实一次次打脸,他去美国访问,和艾森豪威尔握手合影,回头美国还是一样搞间谍、搞封锁,一点没收敛。
毛泽东其实早在1950年代就劝过赫鲁晓夫,他提醒苏联别对美国太客气,资本主义国家是靠不住的。
他还拿中印边界冲突举例子,问赫鲁晓夫:“你看,美国支持印度,你还要做和事佬,是不是太天真了?”赫鲁晓夫没接话。
1959年他去美国访问,回来兴奋地说美苏可以搞和平竞赛,还给毛送了一件带林肯头像的纪念章。毛笑了,但笑得很冷。
这回赫鲁晓夫算是撞上枪口了,毛泽东看到他强硬发言,说“要美国道歉”,“要停止侦察”,连四国首脑会议都不去了,心里像是堵了多年的气一下泄了出来。
他对身边人说:“这下好了,知道美国不是好相与的了。”
这件事其实也不简单,美苏关系因为这架侦察机彻底紧张起来,原本5月在巴黎还有场四国首脑会议,美苏英法四国都准备坐下来谈谈缓和的问题。
可赫鲁晓夫一下飞机就翻脸,说“美国不道歉,我们就不谈”,艾森豪威尔本来想搪塞过去,说这事CIA干的,他也不清楚,赫鲁晓夫不买账,会议还没正式开始就吹了。
这个事毛泽东看得透,他清楚,赫鲁晓夫不是突然变硬的,而是被逼急了,脸丢大了。
他其实不想真闹僵,只是这回不得不顶回去,毛说:“这叫被打醒了。”他一边说一边还吩咐新华社:“要报道得响亮些,告诉全世界,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就是这样。”
但毛心里也有算盘,他知道苏联这回露了锋,但指不定哪天又软了,他心里对赫鲁晓夫不完全信。
他记得1958年中苏谈判时,赫鲁晓夫说要帮中国搞原子弹,过不了两年就翻脸,说形势变了,不合作了。
还有那次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中国坚持主权,苏联就耍脸子,毛知道这些帐不能忘。
U-2事件算是给了中国一个机会,毛借这个事,暂时跟苏联站在一边,表面说“我们支持苏联的正义行动”,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也争点外交主动。
他那时候常说一句话:“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外交部也配合,在各种场合力挺苏联“维护主权”。
但这热乎劲没维持多久,赫鲁晓夫的态度很快又变了,1961年柏林问题上,他还是嘴硬,派人建了柏林墙。
毛私下说:“他是个嘴巴硬、心里软的人。”等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居然在美国逼迫下答应撤导弹,让毛彻底失望了,毛对身边人说:“这人靠不住。”
中苏的关系也就从这几年开始彻底僵了,毛不再对赫鲁晓夫抱希望,他开始强调“独立自主”,说中国不能等、不能靠,要自己发展。
1963年以后,中国对苏联的公开批评越来越多,连人民日报都发社论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
毛干脆走了一条和苏联不同的路,对外公开宣传“反帝反修”,一边批美,一边批苏。
但U-2事件在毛心中还是个节点,他常说那天晚上听到消息“真是痛快”。
他笑,不是因为苏联赢了,而是因为他早说的话被现实印证了。
他的秘书在回忆录里写道:“那一夜主席兴奋得很久没睡,反复说‘开窍了,终于开窍了’。”
这件事也让世界看清了一点:冷战不只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也是背后无数国家在夹缝中找出路的博弈。
中国在那个时刻做出的判断和动作,为后来的外交路线定下了基调,表面上是一次欢呼实质是一次战略试探。
但毛泽东不急,他始终看着远方,他知道这世界,不是谁打下一架飞机就能改天换地。
真正的主动,是不靠任何人,靠自己,U-2事件不过是一次开头的热身,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