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崔圆的人,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寒,去京城投奔自己的表亲、当时的刑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5-15 10:14:00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崔圆的人,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寒,去京城投奔自己的表亲、当时的刑部尚书李彦先。不过,李彦先虽然收留了崔圆,却不大看得起他。

755年深秋的剑南道成都府,剑南节度副使崔圆正指挥工匠扩建行宫,这位出身清河崔氏却家道中落的寒门子弟不会想到,他命人囤积的十万石军粮与三百套帷幔,将在半年后改写大唐国运——更不会预见,此刻长安城内的刑部尚书李彦先,正因一场离奇梦境改变对他的态度。

崔圆生于704年的贝州武城,祖上七世为官的光环早被岁月磨尽,少年时家徒四壁,唯有一箱兵书相伴,《孙子兵法》的竹简被他摩挲得油光发亮。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31岁的崔圆以钤谋射策科入仕,却只获执戟郎的微末武职,这个酷爱《六韬》的年轻人,在长安朱雀大街执戟站岗时,常望着宰相车驾陷入沉思。

转机出现在天宝四年(745年),京兆尹萧炅偶然读到崔圆的《河西屯田策》,将其破格提拔为会昌县丞,在陇右贫瘠之地,他推行"军屯联保制",三年间县库存粮翻倍,这份政绩助他升任司勋员外郎。

彼时长安城内的表叔李彦先,正因一个预知未来的梦境寝食难安——这位曾让崔圆睡柴房的刑部尚书,突然将穷亲戚奉为上宾。

天宝十载(751年)寒夜,李彦先梦见身披枷锁跪在刑部大堂,主审官紫袍上的獬豸补子赫然绣着"崔圆"二字,当刽子手的鬼头刀即将落下时,紫袍官员轻敲惊堂木:"且收监再审!"这个细节让惊醒的李彦先冷汗涔涔,次日便将崔圆从偏院迁入东厢,还特意让夫人缝制蜀锦棉被。

梦境与现实在八年后惊人重合,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当李彦先作为安禄山伪政权的刑部尚书被押解回长安时,高坐大理寺正堂的正是新任中书令崔圆。

面对昔日恩人,崔圆重复了梦境中的判词:"李彦先特先行收监",随即连夜上表陈情:"若无彦先,臣早饿死长安",这道奏章最终将斩刑改为流放岭南,成就了"以德报怨"的官场佳话。

崔圆的仕途巅峰始于马嵬驿之变后的特殊时刻,当唐玄宗狼狈逃至成都,发现行宫物资齐备、军械充足时,这位经历丧妃之痛的帝王紧握崔圆双手:"世乱识忠臣啊!"

其实早在安禄山起兵初期,崔圆便密令蜀中各县"每户储粟三石,麻布五匹",这项未雨绸缪的举措,使得流亡朝廷能迅速重建行政体系。

至德二载(757年)的灵武朝堂上,崔圆与房琯、韦见素构成肃宗朝"铁三角",他主持修订的《平叛粮饷调度法》,将江淮赋税通过汉水漕运直抵前线,解决了郭子仪大军"五日一断粮"的困境,这份功绩让他受封赵国公,实封食邑五百户,达到人生顶点。

乾元二年(759年)的相州兵败,成为崔圆仕途转折点,溃兵劫掠东都时,这位太子少师竟携印信南逃襄阳,引得肃宗震怒:"国家危难,岂有弃城宰相!"贬为庶民的崔圆沉寂两年后,因李光弼举荐重获启用。

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他疏通邗沟故道,使扬州漕运量恢复至天宝年间七成,离任时百姓"万人卧辙"。

大历三年(768年)冬,64岁的崔圆病逝长安,停朝三日的哀荣背后,是代宗御笔亲题的复杂评价:"圆守文之士,非御侮之才"。

0 阅读:113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