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笑对的风雨 2025-05-05 10:19:35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1960年夏天,北京,海淀,中苏谈判桌彻底翻了,列宁头像撤下,合作文件作废,苏联专家全体撤离。 留下来的,什么也不说,撕掉胸章,锁起实验资料,连锅炉图纸都卷走。 一个工程师收拾完箱子,对着身边同事轻声说了一句:“你们有王就够了。” 没人接话,王淦昌的名字,那个瞬间没有响起,但话里有分量。 两年前,王淦昌还在苏联。 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那个地方,冷,墙上全是俄罗斯语公式,粒子实验一套接一套。 王在那儿做出了“反西格玛负超子”的实验结论。国际刊物连续刊发,签名栏写着“K.C. Wang”。 学术圈震动了几天,消息传到北京,相关部门当夜发电:“立即回国,归队归建。” 王没有犹豫,离开前,所里为他开了欢送会,几位苏联科学家说,“你走以后,这儿会冷清。” 王笑了笑:“不,那里更冷。” 他指的是戈壁滩,回国不到三个月,档案封存。名字改了,叫“王京”。 文件不署名,报纸不出现,亲属不通邮,连自己家的信箱号,都成了国家机密。 钱三强召集几人会谈,说:“研究院技术断档,炸药透镜没人会做。”目光转向王。 王点了下头,没提条件。 那天晚上,几张爆轰曲线图摊在铁皮桌上,王坐到天亮,旁边人合衣而睡,他没起身。 第一张原子弹模型图纸,在那一夜画出轮廓。 苏联带走了大部分设计文件,更要命的是,他们销毁了“透镜爆轰”的中控算法。 要把一团炸药做成立体冲击波,精度要控制在微秒级,一个角度错,全部作废。 研究组从零开始,手头只有几篇参考译文,王亲自画草图,再逐个参数推演,误差从百分之二压到千分之三。 实验要实地测压,一次测试用到“真空浇注法”,外层钢壳断裂,差点炸开,他没退,戴上铅手套爬过去,看引线是否短路。 风沙打在护目镜上,镜片模糊,手指被炸药烧破,他说:“数据没断。” 1964年,戈壁滩西部,10月16日,地面试验场,王最后确认一遍测控信号,通讯员拿着秒表,一动不动。 “倒数,30秒。” 身后土丘下,几十人全趴下,王没躲,站在测控车后,望着远方。 光爆的一瞬间,地平线像被切断了,烟柱直冲九千米,火球覆盖半边天。 通话器里一片嘶响,几秒后,一个声音喊:“成功!” 他没说话,只是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T+0,曲线吻合,传感器全部回收。” 没人知道,这一刻他等了整整17年,隐姓埋名期间,王从未回家过年,老宅门口的门牌号换了三次,妻子只能通过内线知道“人在信箱里”。 信箱没有回音。 一次,有人偷偷塞了封信在试验基地门口。写着:“你还在吗?” 王收到信,把它烧了。没回一句。后来有人问:“那是谁?” 他只说:“是旧事。” 氢弹结构复杂得多,涉及聚变点火、铀包层、高温中子反应,这些,没有现成材料。 设计室通宵灯亮,王的办公桌上堆着手绘草图,核模型密密麻麻,热中子吸收曲线画了三百多页。 一次实地试验中,高温冲击波把三号感应器炸断,他一边咳嗽,一边翻开备用测量表。 “后备数据有用。可以比对。” 那天晚上,他背着氧气瓶检查设备,同行两人晕倒,他独自回来。 1967年6月17日,氢弹成功。 苏联用了七年,美国用了七年,中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 试验结束那天,王没有庆功,回办公室,把数据交给接替组,然后安静离开。 1978年,王淦昌恢复真实身份。 院士名单公开时,他排在第一列,“王淦昌,核物理研究专家。” 很多年轻人第一次见到这个名字,更不知道,十多年前那句“你们有王就够了”说的是谁。 王从未回应这句话,他在讲座上只说:“武器是一个国家的骨骼,没有骨骼,站不住。” 讲座结束,没有提问环节,他径直离开,坐车回家。 晚年,他推动863计划。 航天、激光、核能、生命工程,多个研究线条拉开,一次汇报会上,他掏出笔记本,提出“微尺度核聚变探测应提上日程”。 参会者一愣,这项研究,难度巨大,没人想过他还关注。 王笑了笑:“你们以后还要做几十年。” 1998年,王淦昌去世,讣告发布当日,小行星“2569”以他命名。 那颗行星轨道稳定,运行周期2027天,国际天文联合会发来贺电。 文件可以撤,技术不能撤。人可以隐,数据不能失。 苏联专家走时撂下那句话,原意不详。有人说是安慰,也有人说是嘲讽,没人再深究。

0 阅读:0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