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十七子、雍正十七弟允礼,也就是《甄嬛传》中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甄嬛有暧昧关系的果郡王。但在真实的历史上,允礼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关系,可以说清清白白,绝对没有任何违背礼教之处。 允礼比钮祜禄氏小五岁,康熙三十六年出生。 钮祜禄氏那时已经入宫,是雍亲王府的格格,一个是宗室子弟,一个是藩邸妾室。 年纪不对,身份不搭,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同一个轨道。 入宫第七年,钮祜禄氏生下弘历,康熙震动。 不是因为弘历,是因为她——一个格格,能让康熙驻足,雍亲王也开始看重她。 那时的允礼才十四岁。还在宫中学习礼仪、书法、骑射。每月按时去宗人府听训。 乾清宫规矩森严,成年皇子必须出宫,后妃不得踏出宫门半步。 叔嫂之间,不许单独交谈,不许同桌饮食,不许共乘一车。 允礼出宫那年,康熙五十年,他搬进自家王府,离紫禁城五里远。钮祜禄氏已是雍亲王侧福晋,身份稳固。 两人若非家宴,不会碰面。 电视剧让他们相遇,在雪地,在湖边,在暗巷,但历史上,他们可能连话都没说过一句。 允礼性格寡淡,不争,不抢,不言。 九子夺嫡,八阿哥结党,十四阿哥上书,连十三都出手,但允礼没有。 康熙问他话,他只跪,不答。 雍正记得这个弟弟,继位后,封为果亲王,给了爵位,也给了权,但从不让他靠近内廷。 允礼掌户部、管理藩属,对皇权忠心,但不参与君臣秘事。 钮祜禄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住在寿康宫。 乾隆每月探望一次,不许任何旁人出入,允礼更不可能进去,那是禁地,是皇室的天线。 有个传言,说弘曕是允礼,与钮祜禄氏的私生子,但弘曕的生母,是刘氏——谦妃。 刘氏地位不高,却是雍正正式册封的嫔妃之一,弘曕生于雍正七年,那时钮祜禄氏已是太后,不可能再生子。 弘曕在乾隆初年被过继给允礼,是为了承袭果亲王爵位。 因为允礼无子。不是“没有承认”,是根本没有生。 他的嫡福晋,是钮祜禄·阿灵阿之女,雍正的表妹。 两人婚后和睦,无争端,但多年无子,侧福晋孟氏虽诞下数女,但都夭折。 允礼晚年府中寂静,没有继承人。 乾隆为此作出决策,将弘曕过继,以保果亲王的封爵延续,这是政治安排,不是私情转移。 如果有情,应有诗,应有书信、眼神、风月,但史书中没有。 只有一封乾隆的祭文,“朕之皇叔,清白自持,不干政事,勤于事亲。” 没有“钟情”,没有“往昔”,只有“克己奉公”。 清史稿对允礼记载简略,但细节精准:不事张扬,不求私利,忠谨持重,无案可查,无事可讼。 钮祜禄氏的记载则更隆重:“生皇子,诞圣主。抚育有道,功在社稷。” 一前一后,两个角色,一静一动,一里一外。不是爱情,是制度。 电视剧里要情感,于是塑造了一个版本:允礼一生未娶,独恋旧人,钮祜禄氏逃出宫,两人共饮雪水,共读诗卷。 真实的允礼,娶了三房,有嫡,有侧。 真实的钮祜禄氏,从未离宫,乾隆称帝当年,立她为圣母皇太后,诏令曰:“四方尊之,万邦仰之。” 没人能接近,她是祖母,是神圣象征。 允礼若真敢越矩,哪怕一句私语,乾隆不可能不知,他生性警惕,连亲兄弟都疑,怎会容叔叔勾结生母? 但允礼始终被尊,死后,谥号“毅”,乾隆亲撰碑文,亲临吊唁。 那不是演出来的敬重,是实实在在的信任。 有人说:“那是因为掩盖。”但掩盖什么? 没有蛛丝马迹,没有流言记录,没有文字旁证。 在宫廷中,风声无孔不入,太监宫女无日不窥。 若真有异样,哪怕一个眼神,都不可能逃过笔尖,可二百年历史中,没有一个奏折提到他们的瓜葛。 没有记载,就没有存在,清代人对礼制看得比命还重,叔嫂之礼,若有越轨,宗人府先办,不是绯闻,是大罪。 允礼与钮祜禄氏的交集,是空白。空白就是边界。 电视剧填满这个空白,因为观众需要故事,但历史,是不能随意添字的石碑。 有些人清白得让人不敢相信,因为太干净,所以被怀疑。 可疑,不等于有罪,允礼死后,果亲王府门口设了香案,百姓自发跪拜。 乾隆下诏,免王府赋税三年,以示哀悼。 这是政治信任的极致,钮祜禄氏晚年,居寿康宫三十年,未曾再婚、未曾议亲,弘历每日请安,从不缺席。 她去世那年,乾隆已六十岁,哭得不成样,亲自送葬泰陵,与雍正合葬。 允礼没有参加葬礼,那天他已卧病在床。 几年后,他也去世,墓地远离泰陵,在西郊,不并,不靠,不扰。 这是最后的距离,也是最初的安排,宫墙高,规矩硬,哪容人情私欲横行。 允礼知道自己的位置,钮祜禄氏也明白,她生的是皇帝,不是浪漫。 一生没留一句情话。没留一首诗,只留两座墓,一封诏书,几页史书,和一个终究不成立的传说。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