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山西临汾晋侯小老婆的墓被挖开后,大家伙感到十分惊讶,纷纷感慨,墓中所葬女子生前的身份肯定不一般:因为她的墓葬规格,不仅高于户主晋侯本人,且在众多一夫一妻合葬群中,是唯一一个以次夫人身份和晋侯合葬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曲沃晋侯墓地的考古发现震惊世人,这片西周贵族墓葬群中,一座编号为63号的女性墓葬格外引人注目,她的墓室规模远超丈夫晋穆侯,随葬品数量更是打破西周礼制常规。 这个被后世称作"杨姞"的女子究竟是何方神圣?她的墓葬背后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1993年春天,考古队员挥动洛阳铲,在盗洞密布的晋侯墓地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中"字形大墓。 当测量数据出炉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墓室全长35米,远超同期晋侯墓葬的"甲"字形制。更令人称奇的是,墓主人竟是晋穆侯的次夫人。 在西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这种"妻贵于夫"的现象堪称离经叛道。 墓室中出土的4280件随葬品令专家们眼花缭乱,青铜礼器摆满椁室北角,三鼎二簋的配置虽不显赫,但角落里不起眼的铜方盒里藏着惊天秘密,打开后竟是近百件精巧玉器,从巴掌大的玉人到指甲盖大小的玉龟应有尽有。 最震撼的当属墓主人身上覆盖的玉组佩,204件玉饰串联成2米长的"玉衣",双钩雕刻的龙纹在灯光下流转生辉。 这种工艺需要匠人用砣轮反复琢磨,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与寒酸的正夫人墓葬形成鲜明对比,杨姞墓中的玉器数量达到惊人的800余件。 考古队员清点时发现,这些玉器既有典型的西周风格,也夹杂着殷商遗风。 特别是那件玉鹰佩饰,与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器如出一辙,很可能源自武王伐纣的战利品。 这种跨越时代的收藏癖好,让人联想到这位女子非同寻常的来历。 墓中出土的铜壶铭文"杨姞作羞醴壶永宝用"成为破解身份的关键。 史料记载杨国是姞姓小国,但关于这位嫁入晋室的公主却只字未存。 考古专家田建文提出大胆推测:杨姞极可能是晋文侯生母,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晋文侯勤王有功获得丰厚赏赐,或许将部分王室珍宝献给了尚在人世的母亲。 这种"母凭子贵"的特殊待遇,解释了她墓葬中超规格的随葬品来源。 墓室结构同样暗藏玄机,南北双墓道的"中"字形制本是诸侯专属,杨姞墓却打破常规。 椁室采用三层积石积炭防腐,这种工艺以往只见于国君墓葬。 更耐人寻味的是,墓道中发现了10具人牲遗骸,这种惨烈的殉葬方式在西周女性墓葬中绝无仅有,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可能是战俘或奴隶,用生命为这位传奇女子送葬。 这种巧合让人想起墓中出土的玉覆面,由52块玉片组成的"死亡面具",或许真的具有某种神秘庇佑。 如今这件玉覆面与百宝箱中的珍玩,都静静陈列在山西博物院的展柜中,向世人诉说着两千年前的荣宠之谜。 纵观整个晋侯墓地,杨姞墓就像一颗璀璨的异星,她既不是开疆拓土的诸侯,也不是母仪天下的王后,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华丽的注脚。 当考古学家轻轻拂去玉器上的千年尘埃,一个关于宠爱、权谋与历史机缘的传奇故事,正在黄土之下缓缓苏醒。 信息来源: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发掘报》 中国新闻网《揭秘晋侯夫人为何集"四"宠爱》专访 《文物》期刊2001年第8期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研究
山西一对夫妻,生了11胎全是女儿,固执的夫妻二人在1996年生下了第12胎,没想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