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 70、80 、90 后,最近几年对互联网还是积极的态度吗?
之前觉得互联网的作用,本来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的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相互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经过长期交流后达成共识,认为世界只有井口这么大。
认真的去思考下,好像是从信息流的盛行开始。最近几年所有的社交平台、短视频,都是基于用户兴趣驱动的算法优化,这样就非常容易形成了“个性化茧房”:你越喜欢某类观点,系统就越推给你更多相似内容,结果是信息越来越同质,观点越来越极端。
所以,“打开眼界”这件事,变成了“看自己更顺眼”。
当然,这个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人是社会性动物,归属感比真相更具诱惑力。在陌生广袤的信息海洋里,能找到“和我想的一样”的人,是一种本能的慰藉。一群人互相认同、强化信念,很容易滑入“认知闭环”,久而久之,这个群体的共识甚至会对抗外部现实——比如,前几天关于“龙”的热搜,我们会看到一些极端群体把科学的解释,当做“敌人”。
最后就是“点赞”与“评论”,所有社交平台对“表达”的激励机制,也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情绪 > 理性,立场 > 事实,成为内容传播的通行证。
于是,一只井底之蛙不再好奇“井口外是什么”,而是更在意“谁和我一样在井底”,并一起喊出:“井底就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