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女们却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1961年秋天,北京城里刮起了大风,49岁的王承书站在自家厨房里发呆。 她手里捏着块刚蒸好的桂花糕,这是儿子最爱吃的点心。 布包已经收拾好了,可最后她还是把桂花糕放回了蒸笼。 那天夜里,家人发现她留了张字条就消失了,字条边上还摆着块凉透的桂花糕。 这位燕京大学物理系第一个女状元,人生里尽是打破常规的事。 1930年,她硬是考进了当时不让女生学理科的燕京大学物理系。 十一年后,已婚的她愣是让美国密歇根大学破了不收女研究生的规矩。 1956年带着三岁儿子回国时,她把300箱科研资料塞进贴着"儿童衣物"的箱子里,就这么瞒过了海关检查。 在西北戈壁滩的404基地,王承书和同事们接手的是个烂摊子。 苏联专家撤走后,铀浓缩工厂的设备成了摆设。 这位在国际上出名的科学家,整天跪在沙地上算数据,铁皮做的计算尺把她的手掌磨得直流血。 最困难的时候,整个团队用算盘做计算,草稿纸堆满了三间仓库。 等他们终于算出浓缩铀的公式时,王承书十个手指头的指甲缝里全是洗不掉的墨水印。 原子弹爆炸前113天,王承书带着团队提前交出了合格的高浓铀。 庆功会上从来不喝酒的她,端起酒杯一口干了。 听着广播里说"无名英雄",她眼泪直往下掉——那时候她已经三年没收到家里的信,连丈夫张文裕在报纸上登的寻人启事都没看到。 基地里唯一的女厕所木板上,后来有人发现用铅笔写了无数遍"哲儿",那是她被迫留在北京的小儿子名字。 等到搞氢弹需要人时,领导还没开口,王承书直接说了句"我愿意",把在场的老爷们都给说哭了。 在青海221厂那十年,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厂房里冷得跟冰窖似的。 王承书经常把冻僵的手贴在暖气管上焐热了接着画图纸。 有回警卫员发现她晕倒在计算机房,怀里还紧紧抱着数据本,没写完的公式旁边沾着鼻血。 1994年春天,82岁的王承书躺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哆哆嗦嗦写下了最后几行字。 她把攒下的十万块钱捐给老家盖小学,139本工作笔记送给中科院,连自己的身子骨都捐给医院做研究。 现在年轻科研人员宣誓的时候,最后总要加上那句"我愿意",就是跟这位不说话的老太太学的。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核工业档案馆《中国核武器研制历程》、中国科学院《王承文书信集》、人民出版社《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传记》)
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5-16 17:58: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