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老农民贪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懒老婆。懒老婆不会洗衣,也不做饭。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5-16 09:31:44

1971年,一老农民贪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的懒老婆。懒老婆不会洗衣,也不做饭。谁料,几年后,他才知晓老婆的真实身份! 1971年山西宝鸡农村有个老光棍叫魏振德,家里穷得叮当响,媳妇生孩子难产走了,留下个两岁娃娃。 这年春天媒人给他介绍个女知青,说是下放来的大学生,不要彩礼还能搭伙过日子。魏振德蹲在门槛上抽旱烟,心里直打鼓——哪有这等好事? 见面那天太阳刚偏西,打谷场边走来个穿灰布褂子的女人。 魏振德抬头一看傻了眼,这哪像干农活的?皮肤白净得像剥壳鸡蛋,手指头细得能掐出水。 女人开口更吓人,说自己蹲过大牢,不会烧火做饭,衣裳都不会搓。 旁边看热闹的婆娘直撇嘴,都说这哪是娶媳妇,分明供了尊菩萨。 魏振德把烟锅子在鞋底磕了磕,闷声说了句:"只要不嫌俺家穷,都依你。" 这话把在场的人都震住了,原来这女人叫许燕吉,三十好几没嫁人,村里人背地都叫她"老姑娘"。 结婚那天就借了邻居三斤白面,蒸了屉馒头就算礼成。新媳妇过门头件事,是把窗户纸全撕了糊上报纸,说透亮。 日子就这么稀里糊涂过起来。魏振德天不亮就下地,晌午回来还得烧火做饭。 许燕吉整天在土炕上写写画画,灶台边摞着没洗的碗筷。 村里闲话传得比风快,都说老魏家娶了个祖宗。 有回村长媳妇看不过眼,隔着篱笆数落:"老魏啊,你家婆娘是金枝玉叶咋的?"魏振德蹲在井台边搓衣裳,嘿嘿一笑:"人家识文断字的,手金贵。" 转机出在开春种玉米的时候,村里小学老师生孩子请假,孩子们满山疯跑。 许燕吉突然抱着作业本往学校走,说要代课。 头天上课就把三年级娃娃镇住了,她能左手画地图右手写板书,讲三国故事比说书的还精彩。 最神的是她教算术,拿玉米粒当算盘,孩子们玩着玩着就会了乘除法。 这年秋收,魏振德家小子考了全公社第一。 奖状贴在土墙上那天,许燕吉头回下厨煮了锅糊粥。 魏振德喝得直咂嘴:"比俺熬的香!"其实锅底都焦了,但他心里明白,媳妇这是把娃娃当亲生的教。 1980年麦子黄梢时节,邮差送来个牛皮纸信封。 许燕吉拆开信蹲在门槛上直哆嗦,眼泪把信纸打湿了大半张。 原来上头给她平反了,要调回南京当干部。魏振德蹲在灶台前添柴火,火星子噼啪响。半晌说了句:"明儿俺送你上县里搭车。" 许燕吉走那天雾蒙蒙的,魏振德把攒的二十个鸡蛋塞进包袱。 村口老槐树下,十岁的儿子拽着后妈衣角不撒手。许燕吉蹲下身给娃擦鼻涕:"好好念书,过年给你带糖吃。"这话说了六年,年年都是空话。 谁都以为故事到这儿就完了,没承想三个月后,许燕吉坐着吉普车回村,后头跟着俩穿中山装的干部。 村里人趴墙头看热闹,听她说要接爷俩去南京。 老魏家那三间土坯房差点让门槛踏破,有说祖坟冒青烟的,有猜许燕吉当大官的,最玄乎的说她在南京有座洋楼。 等真到了南京城,魏振德才知道媳妇是大学问家许地山的闺女。 机关大院的老邻居说,许先生写的《落花生》进了课本,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老魏听不懂这些,就知道自家户口本上盖着红章,儿子能上重点中学了。 往后的日子像换了人间,许燕吉天天早出晚归,老魏在机关大院看门房,下班就蹲花坛边跟退休干部下棋。 儿子考大学那年,许燕吉熬夜整理复习资料,老魏就煮红糖水搁在书桌边。 1994年孩子留学美国,机场送行时许燕吉说了句:"别学你妈年轻时候的倔脾气。" 许燕吉最后那些年常坐在藤椅上写东西,老魏不识字,但知道那是媳妇在记这辈子的事。 书出版那天,出版社送来样书,封面上印着《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许燕吉摸着书名直掉泪,老魏把书供在玻璃柜里,逢人就念叨:"这是俺家的传家宝。" 这对夫妻的故事后来上了报纸,记者问老魏当年咋想的。 老汉吧嗒着烟袋说:"过日子就像种地,不能光看苗头,得看根扎得深不深。" 这话被做成标题,登在省报头版,如今宝鸡老家的土坯房早塌了,但村口的老槐树还在,树皮上还留着当年娃娃拿石子划的"魏"字。 主要信源:(《我是落花生的女儿》)

0 阅读:138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

亲姐姐的艾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