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位山东姑娘挥动铁锹时,意外掘出一枚重达158克、如鸡蛋般浑圆透亮的金刚石,这般稀世珍宝很快便几经周折,最终被护送抵达北京...... 【消息源自:《香港文汇报》2000年对赵泰来的专访,中国国家博物馆1999年文物接收档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20世纪中国海外文物回流研究》】 1999年北京国家博物馆的仓库里,几个戴白手套的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拆开一个木箱。"这尊唐三彩马腿部的裂缝和当年档案照片对上了!"年轻的研究员突然压低声音,像发现宝藏的考古学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批刚刚从英国运回来的文物,背后藏着一个普通人二十年的孤军奋战。 时间倒回1981年香港玛丽医院,消毒水味刺鼻的病房里,赵泰来握着姨妈枯瘦的手。"阿来,伦敦郊区那个红砖庄园...地下仓库..."老人突然攥紧他的手腕,"那些东西要全部运回老家,一件都不能少!"三天后葬礼结束,他在姨妈枕头底下发现把铜钥匙,贴着张泛黄的地图,钢笔线条歪歪扭扭标着泰晤士河畔某个坐标。 第一次推开庄园仓库生锈的铁门时,灰尘呛得他直咳嗽。手电筒光柱扫过去,堆到天花板的木箱让这个从小在古董店打杂的年轻人腿软——商周的青铜鼎倒扣着当凳子,唐代仕女图卷轴被拿来垫桌脚。"曾外祖父这是把半个故宫搬来了啊..."他蹲下身抹开某个陶罐上的蛛网,底部"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清晰可见。那天晚上他坐在文物堆里啃冷三明治,盘算着怎么把这座"山"搬回中国。 转折发生在1983年冬天。赵泰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伦敦的文物运输公司,对方听完直摇头:"没有英国公民身份?这些敏感物品至少要办200份出口许可。"回程的地铁上,他盯着窗玻璃映出的亚洲面孔发呆。"入籍吧。"同车的华人律师听完他的困境,把热咖啡塞到他冻僵的手里,"你想当一辈子守宝人,还是把它们送回家?" 接下来五年,这个曾经的粤菜馆帮厨白天在大英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仓库给文物编号。有次他发着高烧给青铜器拓片,汗水把宣纸都浸透了。"赵先生,您这工作强度堪比考古队啊。"来送咖啡的邮差看见他满手墨汁和绷带直咂舌。最困难的是1991年,香港楼市暴跌,他咬牙卖掉父母留下的公寓时,房产经纪人都看不下去:"赵生,这些破铜烂铁值得吗?" 1995年第一次运输就出了岔子。海关开箱检查时,某个元代青花罐的放射性检测仪突然狂响。"可能是当年日军用铀矿颜料做赝品留下的辐射。"赵泰来连夜从苏富比拍卖行请来专家作证,又掏空积蓄交完罚款。货轮启航那天,他在码头盯着集装箱看了整整四小时,直到变成海平线上的黑点。 1999年春天,最后一批文物装车前夜,赵泰来在空荡荡的仓库发现本发霉的日记。泛黄的纸页上,他认出曾外祖父1927年的笔迹:"今日购得乾隆玉玺,价三千英镑。异日山河重光时,当完璧归赵。"这个从未见过曾外祖父的广东仔突然红了眼眶,把日记轻轻放进运输箱。 如今在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那些曾流落异乡的文物安静陈列着。解说牌上"赵泰来先生捐赠"六个字背后,是二十载春秋、六万件国宝、一个普通中国人最执着的守望。
1977年,一位山东姑娘挥动铁锹时,意外掘出一枚重达158克、如鸡蛋般浑圆透亮的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14 07:05:31
0
阅读: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