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徐州某部队,连长刘玉明从外面回来,走到门口,一位衣着破烂的乞丐妇女扑上来对着他就是一顿乱捶,嘴里还喊着:“刘玉明,你个忘恩负义的坏蛋,俺还以为你死了呢!”等看清“乞丐”的面貌,刘玉明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这个看着像乞丐的妇女名叫梁怀玉。
梁怀玉出生在莒南县的洙边村,一家四口守着三间破草屋,靠着几亩山岭薄地,帮人打短工维持着生活。
后来八路军、共产党来到洙边村,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活动,在洙边村组织了青年妇女识字班、少年儿童庄户学校以及秧歌队和农村剧团等等。
当时16岁的梁怀玉不仅长得好看还要求进步,她报了识字班,还报了剧团参加大汇演,梁怀玉凭着好身段,好演技,一举成名,轰动了全乡。人们都说,洙边村出了个“金凤凰”。
1944年,19岁的梁怀玉当上了识字班队长、村团支部委员。
1945年开春,洙边乡的参军动员工作又开始了。
当时,参军就意味着打仗,意味着牺牲,很多农村青年都害怕参军上战场。有的说,参军上战场无疑是去白白送死;有的说,爹娘年迈多病,无人照顾,离不开。动员参军一时成为农村工作的老大难,区政府希望洙边乡的几个村能多出几个参军的。
梁怀玉作为洙边村的识字班的队长,自然是思想进步,积极为全国的解放做着自己的工作,于是她带领本村识字班的学员为村里的大参军活动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她家里有年迈的父亲、年幼的弟弟,再说也没有其他亲人可以动员,自己不起带头作用,单纯依靠“口头保证”帮扶困难,代耕代种等鼓励动员方式,实难奏效。
为了克服动参困难,梁怀玉真是煞费苦心,动了很多脑筋,思来想去她用自己的婚姻做筹码,她说“谁第一个报名,俺就嫁给谁!”
这话一出,村里的人都觉得梁怀玉疯了,大家七嘴八舌,说什么都有。
这时,村东头的刘玉明呆呆地站在那里,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
刘玉明个子不高,头发稀疏,和梁怀玉一点都不配,而且家里还穷得叮当响:老爹双目失明,老娘患气管炎痨病,常年不能起床,还有一个15岁的妹妹。这一家老少窝在一间破草房里,一个炕上,院子窄的连个腚也调不开。
“甭管是真是假,先第一个报上名再说。万一是真的,俺讨到了一个好媳妇,爹娘也算了一桩心事。”
于是他鼓起勇气,第一个冲上台,高喊:“俺第一个报名参军!”
在刘玉明的影响和鼓动下,全村11个青年都报名参军,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洙边的参军工作也带动了全县。在全县527个自然村里,就有1488人应征,1339人加入主力部队。
不得不说,梁怀玉的这一招还真奏效。
可是话说出去了,就得信守承诺,所以当副村长刘少举找梁怀玉谈这桩婚事的时候,梁怀玉不顾父母是坚决反对,硬是同意了嫁给刘玉明。
婚后的第12天,正值元宵节。那天早上,梁怀玉亲手给刘玉明戴上大红花,和识字班们一起扭着秧歌,送刘玉明他们去参军。
刘玉明走后,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就落到了梁怀玉身上。公公瞎,婆婆病,小姑年龄小,只有靠梁怀玉天天去帮着操持,家里活地里活都是一把好手,不久,在她的照顾下,婆婆的病也开始了好转。
有一次,解放军的流动医院进驻洙边村,家家住满了伤病员。住在梁怀玉家的是一个腿部受伤的排长。她就把家里唯一的土炕让给这位排长和他的通信员住。
这位排长十分感激,几次要求让出炕。梁怀玉说:“同志,俺家也是军属,俺也是党员,咱们不是外人,你就不要客气了。你为咱们穷人受了伤,住炕还不应该吗?”
解放战争时期,她又组织民工担架队去淮海、下江南,成为拥军支前的模范。
1949年1月,徐州解放了,梁怀玉终于接到丈夫刘玉明的信。
梁怀玉接信后步行上百里路走到牛山火车站,坐车来到徐州。可是,部队却又出发上了前线,她白跑了一趟,没有见到丈夫。
第二年,她又只身去找,还是没有找到。后来,有人传说,刘玉明在战斗中牺牲了,梁怀玉死活不相信,她说,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1950年,由于没有路费,她一路乞讨,步行十几天到了徐州,在一个小战士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刘玉明,此时的梁怀玉就像个乞丐一样,她喊着:“刘玉明,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这几年,俺没收到你一封信,来找了你两趟不见个人影,还以为你死了呢?”
之后梁怀玉将这些年发生的事,对丈夫一一道来。刘玉明听后,夫妻俩抱头痛哭了一场。
1955年,刘玉明转业到临朐县公安部门工作,直到1980年离休回乡,他和梁怀玉才真正生活在一起。
梁怀玉爱党爱军,几十年如一日。1992年3月,她被山东省妇联、省民政厅、省军区政治部评为“山东红嫂”,并授予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革命因爱情而充满了浪漫激情,爱情则因革命更加动人心魂。
梁怀玉用以“谁第一个报名当兵,俺就嫁给谁!”作为爱情筹码激励青年去参军,这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的革命情怀,鼓舞着沂蒙人民从事革命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