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临沂莒南县筵宾乡前辛庄,19岁尹德美失去孩子的第七天,一大早,隔壁孙大娘突然抱着一个刚满月的婴儿来到她家,而且和她一来的还有一对八路军夫妇。
1925年,尹德美出生在莒南县辛庄的一个农民家庭。
1943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日寇对沂蒙山区进行了疯狂扫荡,三天两头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一直要求进步的尹德美愤怒至极,虽然无法像男人一样参军打仗,但是做他们坚实的后盾还是可以的,于是在1944年,她加入了共产党。
就在这年的冬天,尹德美生下一个孩子,但是孩子却没能活下来。
刚生产完身体的虚弱,再加上失去孩子的痛苦,使号称“铁大嫂”的尹德美病倒了,整整六天六夜,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
就在尹德美产后的第七天,八路军一支部队转移到她的村子。
这天早上,尹德美正躺在床上,隔壁的孙大娘抱着一个刚满月的婴儿,而且还领着一对八路军夫妇来到她家。
孙大娘告诉她:这对夫妇山东军区司令部通讯大队队长黄志戈和部队无线电台台长刘凯。
由于部队经常转移、打仗,孩子带在身边不方便,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孙大娘对尹德美的为人十分了解,就对尹德美说:“你就把孩子拉扯起来吧。”
尹德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托付,着实犹豫了一下,犹豫的原因是自己虽然刚生产过,但是没有养孩子的经验,再加上兵荒马乱的,怕养不好他们的孩子。
但是转念一想,她现在已经有了奶水,再加上自己是共产党员的身份,孙大娘又说之后有什么困难,大家可以一块帮衬,所以她没有理由推托。
于是她坚定地说:“孩子俺收下了,请你们放心吧,有俺就有孩子。”
尹德美说:“抗日战争就要胜利了,你们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刘凯想了想说:“就叫迎胜吧。”
那时候家里都穷,尹德美一家平日里只能吃地瓜秧子渣豆腐,喝点高粱糊糊,很多时候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为了不让孩子受屈,尹德美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小米留给迎胜吃。
那年冬天特别冷,尹德美家里四面漏风,白天尹德美就把迎胜揣在怀里,紧贴自己,用自己体温给他取暖。
到了晚上,睡在床上就像睡在冰床上一样,为了暖和,她将迎胜的头枕在自己的胳膊上,身子左边被孩子尿湿了,换到右边,右边湿了垫块破布,再换到左边。
有一次,迎胜几天高烧不退,眼看不行了,有人说快扔了吧。她却死不撒手哭着说,“这是八路的孩子,是俺的亲骨肉。”
连续七天七夜,她一直把这个孩子抱在怀里,直到他活了过来。
然而,就在尹德美全身心放松之后,这个铁打的人,最终却在家中,突然病倒了,大病了半个多月才最终歇过了劲儿来……
迎胜2岁那年,刘凯夫妇所在的部队接到奔赴东北的命令。尹德美听说后,抱着孩子连夜赶到部队驻地筵宾夏家桥村,与刘凯夫妇见了个面。
刘凯拉着尹德美的手,感慨道:“嫂子,我们这一去,生死未卜,孩子能有你这样的好妈妈,我们也就没什么牵挂了。我们如果今后牺牲了,这孩子就交给你们了,希望能把他抚养成人……”
尹德美抱着孩子,对黄志才、刘凯保证道:“放心吧,俺一定把迎胜抚养成人,等祖国解放了,俺亲手把孩子交到你们手中。”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进行空前规模的进攻和惨无人道的血腥大屠杀,此时怀孕7个的尹德美急忙收拾好几件破衣服,背起小迎胜混在逃难的乡亲中向东跑去。
由于有身孕,她跑不了几步,就上气不接下气,两腿发软,为了孩子的安全,尹德美稍微歇息一会,喘了口气,又背起迎胜继续跑,后来到了山下,她顾不得喘息,就让迎胜趴在脊背上,自己手脚并用,抓着小树,攀着石尖,往山顶上爬去,最终躲在了一块石头后面。
后来敌人清上,尹德美只好带着迎胜,躲在山洞里,树丛中,敌人围了三天三夜,小迎胜饿得哇哇直哭,尹德美就在山上摘酸枣、挖野菜来给孩子吃。
第四天,小迎胜饿得实在不行了。夜间,尹德美背着迎胜冒险爬到了山对面老乡家里要了一块煎饼给孩子吃。
直到敌人全部撤退了,她才敢出山。
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迎胜跟随着亲生父母到了北京,可他心里始终想念着尹德美。
1953年,刘凯夫妇真诚邀请尹德美去北京观光,看望迎胜。她临走时,刘凯夫妇给尹德美带了很多东西。
1965年,迎胜在北京大学毕业,把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尹德美。
1968年,刘凯夫妇给尹德美写信说让迎胜和她的女儿梅吉结婚,就这样,1970年,迎胜、梅吉喜结良缘。
两个革命家庭建立了鱼水般的军民情。尹德美也被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山东红嫂”荣誉称号。
中央电视台曾以“沂蒙女儿情”为题,在黄金时段播放了一段尹德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抚养八路军后代,乃至后来两家联姻的佳话。
中国书协理事张铜彦还特地书写了自己创作的诗篇《“山东红嫂”赞》,送给尹德美老人。
“尹氏德美,一身双肩。抚育后代,组织支前。做鞋缝衣,烙饼磨面。妈妈事迹,广为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