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退网的最佳年龄是35岁。以18岁能合法上网为理论起点,以高考结束能合理上网为现实起点,中国人的黄金网龄大概就维持个十五年左右。
中国网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是幽默核心-段子手阶段、观点核心-KOL阶段、消费核心-主播阶段,我自己完整经历了其中2.5个。
我刚开通微博那年,互联网第一内容生产力叫段子手,主要价值是提供幽默,主力生产工具是文字。当然,最先锋的一批如叫兽易小星,2008就开始产出视频内容。现在这批人已经到了叔叔阿姨的辈分,绝大多数已经回归现实,追逐天伦之乐去了。少数如李铁根老师还在每年盘点荒诞新闻以飨读者,也是照顾大家的怀旧情绪。
再后来一批创作者统称为KOL,如果我感知无误,我们这批人也来到了网络退休关口。人说自媒体有寿限,主要限在情绪阈值,到一定年龄,你发现在网上吞吐内容,已经激不起你的新奇,你也跟不上新生代的速度,你就该走了。
第三阶段即当下,网络产能主要看主播,流量集中于直播。过去的网是文字,图像,视频的网,无论多么猎奇,多么刁钻,多么反差,都是白发渔樵江渚上,不过假借一种现成能指去完成创作,而直播不再是创作文本,直播是创作自己。有几个80后95前能安然坐在手机面前,一刻不停地输出?我们这代人根本没这个能量。
易小星在新片《人生开门红》里暴拉直播行业内幕,让我略感唏嘘。他自己应该也唏嘘了,所以MCN经理给男主科普直播流水线的片段中,他安排了一个菜单:让自己戴上十五年前的猫扑视频经典猥琐叫兽纸面具,作为清洁工,在旁讪讪退场。
“他啊,他跟不上时代已经被淘汰了”。这当然是自嘲,但也是真实的新陈代谢。因为你确实不能说易小星(中国一代网路红人)现在仍是网络红人。他现在是一名喜剧导演,属于他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消亡。
《人生开门红》里展示的直播奇观,对于这位互联网一线退伍老兵来说,想必真是太奇观。对我同样如此。为了不落伍我做过很多努力,听新歌,玩新梗,关注年轻人的话题,但我始终没有适应最核心的——直播这个东西。一夜几亿的成交额,坐在镜头面前又哭又笑,爆红直播,塌房也直播,人人有功练,家人们,上车!我感觉我是这一切的外人。
安迪沃霍尔“15分钟成名论”的预言,我们这代人也真心相信过,但等互联网真正有了这样滚滚的能量,我们又都难免害怕。《人生开门红》开篇,黑底字幕就是沃霍尔的名言。电影用堪称猎奇的直播运作来反复佐证这一点:
活在镜头下,一切都是创作。活在剧本里,一切即兴又都可以伪装。父母双亡的打工姐妹是剧本,换个妆造就是筹钱上学的病人。假情侣官宣有一套带货脚本,真情侣分手也可以有一套带货脚本。流量是均质化的,只要你在制造特异,你就可以从中获利。每个情绪都可以数据化,每个临场反应都可以定制购物车内容。我相信《人生开门红》呈现这种直播的癫狂感,就是上一代互联网人最真诚的当代互联网体验。
每个晚上打开各种直播平台,有数百万直播间等待你进入,有无数的或真或假半真半假的生活在等你窥视,流量呼唤着一种饕餮文化,但这些坐在镜头前的人往往无法介入流量的流向与结果,他们只是流动表面张力上的分子。《人生开门红》最后,资本家被制裁了,朴素道德被捍卫了,网络直播的魔力被拆穿了。作为喜剧,它必须这样点到为止。
近年国产喜剧里都在追逐网络热点,但这部电影讲的是网络生态本身。最后素人男主回归乡镇,一线主播女主也回归线下,他们没有发生任何庸俗的爱情,原本两个世界的人,又回到同一个真实世界。退网可能是我这代人网人、易小星这些上代网人,写一部喜剧童话必备的结尾。前浪知道岸在哪里,而互联网永远江水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