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1月7日晚上,香港皇后大道中12号的一间小楼外,有个广东口音浓重的中

平南 2025-04-30 13:36:50

1895年11月7日晚上,香港皇后大道中12号的一间小楼外,有个广东口音浓重的中年男人提着茶叶盒悄悄靠近。

他是个捕快,叫黄三,但今天他不是来卖茶的,他衣袖里藏着匕首,目标是那个刚从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到香港的孙中山,就在他准备动手前,一切却突然出了岔子。

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气急败坏,陆皓东被捕后牺牲,孙中山逃回香港。

他化名“陈文泰”,躲在港岛西环的一栋楼里,清廷这边,慈禧太后火冒三丈,10月15日就下令:一定要把孙文抓住。

这道懿旨通过张之洞送到两广各地,还特地开出了悬赏价:谁能抓到孙文,赏银两万两,相当于现在的四百多万人民币。

张之洞接旨后,马上行动,他找来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商量对策,李准是个干脆人,说抓人太慢了,干脆直接干掉。

于是,他们召集了一个特别小组,选中了两个关键人物:陈文玉,一个在香港当买办的人,负责收集孙中山的情报;黄三,一个练家子出身的捕快,动起手来不眨眼。

情报很快汇总到一起,孙中山藏在香港西环,有个叫孙眉的兄长在附近,陈文玉早就通过孙眉的朋友探清楚孙中山的行踪。

这时候更巧的是,英国驻港的港督卜力,也私下写了一封信给张之洞,透露了孙中山的活动情况。

李准看时机成熟,定下日期:农历十月十三,即公历1895年11月7日,动手,任务交给陈文玉和黄三。陈文玉是联络人,黄三是动手的人。

当天黄昏,陈文玉穿了一身长衫,装成卖书的,他先敲开门,见门内灯火通明,就假装问路闲聊几句,确认屋里只有一个仆人在。

他点点头,往后走,不一会儿,黄三提着茶叶盒也出现了。

谁也没想到,孙中山早已经不在屋里,就在前一天,也就是11月6日,英国传教士何惠仪突然跑来找他,说自己收到消息,说有人要对他下手。

何惠仪是孙中山的老朋友,两人交情不浅,孙中山听完不敢怠慢,当晚就带着简单行李逃到九龙城寨,那里英国人管不着,清廷的手也伸不进去。

黄三不知道这些,他冲进屋里,屋里只剩仆人一个,他认定对方就是目标,一刀刺下去。

仆人当场重伤,送到香港警署时已经断气,这个事后来被详细记录在1895年11月12日的香港警方案件档案中。

事情闹大了,英国人在香港出了人命,立刻启动调查,虽然查不出黄三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是“华籍捕快”,但现场留下的线索不少。

根据香港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资料,当时有摄影师赶到,拍下了现场的照片,证据确凿。

孙中山逃出一劫,但心惊胆战,他知道自己在清廷眼中已经不是个小角色了。

11月下旬,张之洞上奏慈禧,说孙文已逃往日本,任务失败,李准也因此被处理,表面上是革职,实际上还留着职位,只是不再管这类事。

孙中山躲在九龙城寨几天后,换了个身份,叫“朱明”,1896年2月,他从香港去了上海,再去天津,最后藏进了俄国驻上海使馆。

清廷派人去追,但英俄外交界都不乐意再让这事闹下去,最终在国际压力下,孙中山顺利离开中国,到了日本。

到了日本之后,孙中山不再急着搞武装起义,他学会了如何利用媒体和西方世界的资源,在海外搞宣传、筹款、组织网络。

这一场暗杀虽然没能要了他的命,却改变了他的革命路径,香港这次的失败,让清廷面子丢得不轻。

《德臣报》在1895年12月12日那天的社论中写道:“清廷如今,已成国际笑柄。”

历史上关于这场暗杀,有很多争议,有人说这是慈禧亲自下令的,理由是张之洞在奏折里写得清清楚楚:“奉懿旨,务缉孙文。”

但也有学者指出,在《光绪朝东华录》里并没有找到这道命令,这就让人怀疑,慈禧是否真把孙中山当回事,又或者只是走个过场。

香港方面的态度也耐人寻味,虽然卜力确实在信里提供了情报,但查无实据显示他参与过具体刺杀,这一点,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存档的卜力信件中能查到。

另一个说不清的是这两个刺客的身份,黄三到底是谁,到底是不是黄三这个名字,没人说得准。

连香港警方的记录里都只写了“华籍捕快”,连籍贯都没留下。

而陈文玉,史书上有名,但有没有确凿证据说他是清廷派来的密探,也还没有下定论。

最关键的谜团在慈禧,1895年,孙中山刚发动完广州起义,整个清廷还没意识到他能翻起多大风浪。

很多史学家认为,慈禧那时候更担心的是日本和洋务派之间的内讧,对一个刚起步的小组织领袖,可能还没看得太重,但张之洞为了邀功,也许主动上纲上线。

孙中山后来说过一句话,出自他1904年写的《伦敦被难记》,他说如果不是香港有朋友相救,他可能就命丧街头。

那“朋友”就是何惠仪,也是他命悬一线时拉他一把的人。

这场香港刺杀事件虽然失败,但确实成了孙中山走向海外革命的转折点。

他的策略也随之改变,不再只是靠起义,更是走向了舆论战和外交角力。

而清廷的一次密谋,不但没消灭敌人,反而给对方送了把火,把革命这把火推向了更远的世界。

0 阅读:49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