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又把目光投向了华北地区,他命令解放军迅速将河北张家口包围起来,彻底切断傅作义撤往绥远老家的退路。 1948年12月,辽沈战役刚打完,解放军拿下东北,国民党那边已经慌了神。毛泽东趁热打铁,把目光转向华北,尤其是河北的张家口。这地方可不是随便挑的,张家口不光是华北的战略重镇,还是傅作义撤回绥远老巢的必经之路。毛主席看得清楚,要想彻底干掉国民党在北方的势力,就得先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于是,他果断下令,解放军得赶紧行动,把张家口围住,断了傅作义的后路。这一下,平津战役的火药味儿就起来了。 接到命令后,解放军没半点拖拉。华北军区第2兵团的杨得志被毛主席亲自点将,带着部队从保定火速赶往张家口。任务很明确:12月5日前,必须把敌人围住歼灭。杨得志不敢怠慢,立马组织部队急行军。那时候条件多苦啊,山路不好走,北风呼啸,天气冷得要命,战士们穿着单衣,饿着肚子还得咬牙往前冲。好多人的手脚都冻伤了,但没人喊苦,士气反而高得不行。这就是解放军的气势,硬是靠着这股劲儿往张家口赶。 另一边,蒋介石听说张家口被围,也不含糊,赶紧派了第35军去救场。这支部队可不是杂牌军,全套美式装备,卡车开道,士兵斗志昂扬。军长郭景云更是觉得自己能行,带着队伍沿着公路一路狂奔,直奔张家口,想给傅作义解围。刚开始还真挺顺利,路上没啥阻碍,眼看着就要到地方了。可谁能想到,这时候解放军的动作更快,杨得志早就算好了下一步。 12月6日,第35军在撤退路上碰到了麻烦。下花园附近,当地群众和部队挖了一条大沟,两三米深,三四米宽,卡车过不去,部队行进一下子卡住了。郭景云急了,下令填沟,可附近土不够,进度慢得像蜗牛。天黑了,他没办法,只好在鸡鸣驿宿营。这一停,可就给了杨得志机会。杨得志当机立断,命令第12旅连夜占领新保安,彻底切断了第35军的退路。第12旅拼了命地执行命令,愣是把郭景云的部队堵在了半路上。 到了12月7日早上,第35军和第12旅正面干上了。战斗打了一整天,炮火轰鸣,枪声不断,双方都杀红了眼。傍晚,第35军总算攻下了新保安,可郭景云没趁势跑,又决定宿营。这一下,时间全耽误了。12月8日,杨得志带着第二兵团主力赶到,直接把第35军围在了新保安。傅作义听说后急得不行,派了第16军和第104军去救,可援军走得慢,根本冲不破解放军的防线。第35军试了几次突围,全被打回来,弹药和粮食也快没了。 到了12月22日,杨得志看时机成熟,下令总攻。解放军动用了重型榴弹炮和迫击炮,炮火铺天盖地轰了11个小时。之后,部队冲进新保安城,跟第35军打起了巷战。黄昏时分,郭景云的指挥所被围,他想烧汽油自杀,可手下没人听他的,最后他自己掏枪结束了命。第35军全军覆没,新保安战役就这么结束了。这场仗打得漂亮,解放军大获全胜。 新保安战役一结束,影响立马就出来了。国民党在华北的精锐力量被干掉一大块,傅作义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他本来还想着死守,可第35军一完蛋,他心里明白,大势已去。继续打下去,北平这座古城估计得毁在战火里。于是,他开始跟共产党接触,想谈和。经过几次秘密谈判,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跟解放军达成协议,国民党部队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这一步,不光保住了北平,也让傅作义在历史上留下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再说杨得志,这仗打得漂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都表扬了他。后来他在解放战争里还干了不少大事,比如太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闲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当了志愿军副司令员,上甘岭战役里也露了一手。之后,他干过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1980年还当上了总参谋长。一直到1994年,他在北京去世,活了83岁,算是功勋卓著的一生。 至于郭景云,他是国民党那边的中将,打仗挺拼命,最后也没投降。他自杀后,解放军还给他立了碑,墓就在新保安火车站旁,碑上写着“国民党中将军长郭景云之墓”。这事儿挺有意思,共产党这么干,多少有点尊重对手的意思,也算有点人情味儿。傅作义呢,新中国成立后当了水利部部长,用自己的经验干了点实事,1974年在北京去世,78岁。 总的来说,1948年12月这场仗,毛主席看得准,下手快。张家口一围,傅作义的路断了,新保安一打,国民党在华北的精锐没了。这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还直接推着平津战役往前走,最后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的基础又扎实了一步。这段历史,讲的是战略,也是人心,值得好好琢磨。 结语 新保安战役打完,国民党在华北彻底蔫了,傅作义选了和谈,杨得志立了大功,郭景云却倒在了战场上。这段历史,胜负分明,可背后的人和事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觉得傅作义的选择是对是错?杨得志的指挥有啥亮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一起挖挖这段历史的深意!
1948年12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又把目光投向了华北地区,他命令解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24 17:38:15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