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在日记里留言说中国人“智力低下”、“劣等民族”、“像马一样”。世界上最

熹然说历史 2025-05-24 15:31:42

爱因斯坦曾在日记里留言说中国人“智力低下”、“劣等民族”、“像马一样”。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公开嘲讽中国,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2018年的初冬,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在全球科学界和华人社区引发了轩然大波。西方媒体曝光了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旅行亚洲期间的私人日记,揭露了这位相对论创立者不为人知的一面。他在这本写于1922-1923年的日记中,竟对中国人做出了"智力低下"、"劣等民族"、"像牲畜一样"等严重的歧视性评价。 这份日记的内容与公众心目中爱因斯坦作为反战人士、人道主义代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翻开这本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私密笔记,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写道:"中国人吃饭时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丛林里解手时那样蹲着。"他甚至表达了对中国人"旺盛繁殖力"的担忧,写道:"如果有一天其他种族都被中国人取代了那将是可悲的。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更令人惊讶的是,爱因斯坦在日记中直白地表示:"中国人在智力上有着天然的不足",并描述中国的男女老少都是"勤劳、肮脏和迟钝"的。他甚至不理解为何中国女性能吸引中国男性与她们不断生育后代。 这些记录让我们不禁回溯到1922年12月30日,当爱因斯坦的轮船靠岸上海的那一刻。彼时,中国现代大学之父蔡元培正在北京焦急地等待着这位世界级物理学家。两年前的1920年,蔡元培在欧洲旅行时与爱因斯坦有过接触,诚挚地邀请他来北京大学讲学。在梁启超的慷慨资助下,双方约定了1922年12月中旬的访华行程。 然而,历史的走向却出人意料。爱因斯坦仅在上海逗留了两天,便直接乘船前往了新加坡,完全没有兑现去北京讲学的承诺。在蔡元培发出询问信后,爱因斯坦回复称有一个名为"斐司德博士"的人受蔡元培全权委托,向他提出了违背先前约定的要求,因此他放弃了北京之行。 这位"斐司德博士"的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个谜。有学者推测可能是不愿看到爱因斯坦在华讲学的日本人所伪装。但随着2018年日记的曝光,人们开始怀疑:爱因斯坦是否因为对中国人的偏见而寻找借口取消行程? 当爱因斯坦日记曝光的消息传到中国,人们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面对这位科学巨匠对中华民族如此不堪的评价,许多国人非但没有愤怒,反而展现出一种特殊的宽容与理解。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文化背景。 "他只是说出了当时中国的客观现实。"这成为许多人为爱因斯坦辩护的标准说辞。确实,1922年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困境中。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入侵,社会动荡不安。街头确实可见贫穷、肮脏和麻木的现象。然而,如同参考资料中指出的,爱因斯坦作为一位讲究严谨因果推理的科学家,如何能在短短几天的观察中,就对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做出"智力上有着天然不足"的结论? 更深层次分析这种宽容现象,首先显现的是对科学伟人的盲目崇拜。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创立者,被赋予了近乎神话般的地位。这种崇拜已经超越了理性评价的范畴,变成了一种类似宗教信仰的情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倾向于为偶像的一切言行寻找合理解释,甚至不惜扭曲自我认知。 这种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潜在影响。要为爱因斯坦的言论辩护,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他对中国人"智力低下"的判断。这意味着需要否定包括四大发明在内的中国古代辉煌成就,或者认为中国人曾经聪明但后来退化了。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西方中心主义长期灌输的结果,它让一些人在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西方优越、东方落后"的二元对立框架。 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正如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所强调的,爱因斯坦当时存在种族歧视,不代表他后来不能转变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战士"。实际上,爱因斯坦晚年确实展现出更加开明的态度,积极参与反对纳粹等种族主义运动。这种转变本身就是人类认知发展的生动例证。 从理性角度看,承认爱因斯坦在这件事上的错误,恰恰体现了科学精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历史人物都应该接受全面、客观的评价。将爱因斯坦神化,反而背离了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要求我们正视事实,批评不足,而非盲目崇拜。

0 阅读:8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