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孙殿英带着部队困守汤阴城,城破被俘,解放军士兵群情激愤,叫嚷要枪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5-24 10:07:51

1947年5月,孙殿英带着部队困守汤阴城,城破被俘,解放军士兵群情激愤,叫嚷要枪毙这个“挖坟掘墓的东陵大盗”,就在这生死一线之间,刘伯承却突然下令:不可杀,设宴招待,这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一个“汉奸”,凭什么被保命?一场隐藏多年的旧情与功过,是非黑白,在这顿饭前后彻底爆开。

孙殿英这个人,名声早臭大街,1928年盗掘清东陵,把慈禧太后的陪葬品刮得一干二净,还拿起夜明珠就嚼,说能保健,但这个人也不是一根筋干坏事的主儿。

他靠着巧门子、投机、会来事儿,在军阀混战和抗战之间,一路游走,他当过北洋将军、国民党军官、也一度投靠过日本人,但又私下帮过共产党。

到了抗战时期,他干过三件事,让刘伯承记住了。

1933年,日本人打进热河,孙殿英带着四万人赶过去顶着,他在承德跟日本人硬磕了七天七夜,打得满地是血,虽然最后也没挡住日军,但老百姓记住了他,觉得他这回真像个抗日将军。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跟中共方面的宣侠父搭上线,把宣请来做秘书长,专门帮他搞抗日宣传,孙殿英这人嘴上骂着“共产党是赤匪”,背地里却挺器重宣侠父,有人说,那段时间他就是在左右观望,脚踩两条船。

1939年是关键一年,那会儿他守在河南林县,跟八路军129师挨得很近,国民党里有不少人要清剿共产党,比如鹿钟麟、朱怀冰,都主张动手。

孙殿英偏不,他不但不动,还特地放出话说:“谁敢打八路,我就调兵围他。”刘伯承和彭德怀当时都在太行山地区,正是缺吃少穿、被围堵得厉害的时候。

孙殿英这边让路、通交通、还偷偷送了几百条枪过去,这不是小事,当时共产党跟蒋介石关系越来越僵,这些支持就像雪中送炭。

据129师老兵后来回忆,那段日子孙殿英不仅不打,还时不时打着“剿匪”的名义从国民党那边调物资,再绕个弯送给八路军,他知道打日本是大事,共产党能干事,就帮一把,这是他命能保住的关键。

不过这人后头也拧巴,到了1943年,他真投靠了日本人,成了伪军,但这伪军当得也不彻底。

地下党档案里有记录,孙殿英虽然表面接受日军指挥,实际保护了不少中共人员,特别是林县的地下组织,多次靠他的默许安全转移。

有人说他在走钢丝,心里还是认共产党那一边,1945年日本投降,他立马换了面孔,投奔国民党,送金条送古董想保前程。

1947年豫北战役爆发,刘邓大军主攻汤阴,孙殿英手下已经没多少战斗力,一开打就守不住,他本想等援军,但蒋介石对他早失望透顶,没打算真救。

一来一去,汤阴守了不到一个月,孙殿英就开门投降,士兵把他抓到刘伯承面前,很多人喊:“枪毙他!”“挖祖坟的老贼,还敢活?”

但刘伯承只说了一句话:“设宴。”没人敢相信他是认真的,可他真设了,饭桌上不摆酒,摆的是干粮、咸菜,但这是对俘虏的最高待遇,战士们不解,他也没多解释。

背后原因不少,一是刘伯承讲的是“功是功,过是过”,抗战那几年,孙殿英几次帮了共产党,特别在最难的时候送过枪送过粮,刘伯承记得。

哪怕后头他当了伪军,但“欠的人情总得还”,更重要的是,当时解放军处在打拉拢、争取人心的阶段,孙殿英一投降,对豫北地区的国民党士兵影响很大,很多部队听说“老孙都不打了”,干脆放下枪。

刘伯承想传递一个信号:“你要是放下枪,我们也不会杀你。”这不是私情,是策略。

这顿饭后,孙殿英被安排到后方休养,连他的吸毒毛病也被安排人帮他戒,听说开始他毒瘾犯了打滚,后来用中药加慢断法,一点点给他减,虽说他抽了几十年,身子骨早空了,能保住半年命已经算运气了。

到了1947年9月,孙殿英在治疗中腹泻不断,最后死在了解放区的一间病房里,没有审判,也没有游街,只有一封内部通报,说他“罪责已明,但免于追究”。

关于他死后怎么处理的,没人说得清,有人说埋在当地小土坡上,连块墓碑都没,也有人说刘伯承吩咐“妥善安葬”,至少没让他暴尸荒野。

这事一直到多年后才慢慢有人提起,有军史研究者去查过档案,确认过当年宣侠父的回忆、太行山地区的作战记录,还有129师的内部笔记,都提到孙殿英在某些时刻确实出过力。

孙殿英这个人,活得像个谜,东陵他是挖了,钱也没少贪;日本人他是投了,但共产党他也帮过。

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哪边人,刘伯承的决定,看起来是情分,其实是战场上最现实的选择。

那一顿饭,吃的是历史的账,也吃的是现实的命。

0 阅读:860

评论列表

苏米

苏米

2
2025-05-24 21:30

[赞][赞][赞]

猜你喜欢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