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王淦昌邀请束星北加入中科院。束星北把头一扬,说“中国科学院有些人属于

琴音入梦来 2025-05-24 09:32:29

1952年,王淦昌邀请束星北加入中科院。束星北把头一扬,说“中国科学院有些人属于‘政治学者’,非科学家气质多一些,我看不惯。”当时的院长郭沫若是个文人,根本就不是搞科研的,确实还有很多人也是非科学家,都在院里面安排了职务。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了深潭,激起的涟漪在学界暗暗扩散。王淦昌望着束星北固执的侧脸,手里的搪瓷缸子转了又转。他太了解这位老友了——在青岛教书时,束星北就敢把讲台当擂台,指着教材上的公式直接开炮,说“这里面有问题”。如今这脾气半点没改,炮口一转,轰向了中科院。 消息传到郭沫若耳朵里,他正伏案修改一首诗稿。毛笔尖悬在宣纸上许久,墨汁晕染成一团乌云。旁人替他不值:“束星北也太狂了,郭老在甲骨文、古史研究上的造诣,哪是他能随便置喙的?”郭沫若却搁下笔,望着窗外的梧桐树苦笑:“他是搞物理的,和我这搞人文的,本就是两条道上跑的车。” 可束星北的“炮轰”,戳中了那个时代科研机构的隐痛。当时的中科院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既要扛起科研攻关的大旗,又得兼顾行政运转。 不少懂政治、善协调的干部被安排进来,这本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量,却在束星北眼里变了味。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对着来访的学生拍桌子:“搞科研就得一门心思钻进去,整天迎来送往、开会填表,能捣鼓出什么名堂?” 这场风波最终以束星北婉拒邀请告终。他回到山东大学的实验室,继续摆弄那些瓶瓶罐罐。可每当夜深人静,他摩挲着王淦昌寄来的中科院研究资料,眼神总会黯淡几分——他何尝不明白,新中国的科研事业急需整合力量,可骨子里的文人傲气,又让他见不得半点“非纯粹科研”的东西。 多年后再回望,有人说束星北太过理想化,不懂得科研发展离不开行政支撑;也有人叹他是真性情,敢在众人皆醉时独醒。而中科院在争议声中继续前行,既培养出一批批顶尖科研人才,也在行政与学术间不断摸索平衡。 束星北的这番直言,像一记警钟,让人们看到:科研净土的守护,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既要仰望星空追求真理,也得脚踏实地处理现实难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2

猜你喜欢

琴音入梦来

琴音入梦来

琴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