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吱声!” 1982年,年过七旬的张翠萍老人在病榻上反复叮嘱独子朱海清:“等我闭了眼,不管在屋里翻出啥物件,千万别往外嚷嚷。” 朱海清红着眼圈应承下来,心里却像压着块石头,三天后老人咽了气,儿子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藏在樟木箱夹层里的铁皮盒子。 这铁盒里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张泛黄的毛边纸,每张纸上都写着“今借到张翠萍同志玉米五十斤”的字样,落款处签着不同的名字,最显眼的是“李运昌”三个字。 朱海清数了数,这些从1942年到1943年的借粮凭证加起来足足有七千斤。捧着这些发脆的纸片,他想起母亲临终时欲言又止的神情,最终把铁盒重新锁回了箱底。 时间一晃到了1988年,朱海清扛着锄头准备下地,刚推开院门就愣住了——七八个穿军装的人簇拥着位白发老者站在门前。 老人看见他就颤着声问:“大侄子,你可是冰儿?”这乳名让朱海清心头一震,再细看老者胸前的勋章,猛然想起借粮单上的签名,原来这位拄拐杖的老者正是当年冀东军区的司令员李运昌。 这段跨越四十多年的往事渐渐浮出水面,1942年,日寇对冀东抗日根据地展开“梳篦式扫荡”,时任八路军冀东军区司令员的李运昌带着队伍在遵化一带打游击,被鬼子围困在娘娘山整整20天。 那年腊月二十六,大雪封山,战士们已经三天没吃上正经粮食。炊事班长老王记得清楚,当时全团只剩半口袋炒黄豆,每人每天分不到十粒。 张翠萍那时是村里妇救会主任,大伙都喊她“麻利嫂”,那天她挺着七个月身孕的肚子,踩着半尺深的积雪挨家挨户敲门。 后来,村里人回忆,麻利嫂裹着蓝布棉袄,挨户说的都是同一句话:“咱队伍在山里饿着肚子打鬼子呢!”从晌午到掌灯时分,她领着十几个妇女,硬是从八十多户人家凑出三千斤粮食。 往山上运粮那晚,鹅毛大雪下得睁不开眼,二十多个青壮年用扁担挑着粮食,张翠萍非要跟着去带路。走到半山腰时遇到鬼子巡逻队,大伙躲进山沟里,她羊水突然破了。 接生婆后来跟人念叨,那孩子生下来时小脸冻得发紫,麻利嫂躺在雪窝子里,怀里还死死抱着装粮的麻袋。 这七千斤粮食分三次运进山里,每次八路军都坚持打欠条,村里老会计记得,当时麻利嫂急得直跺脚:“要什么条子!等打跑小日本,请同志们来家喝顿棒子粥就行。” 可司务长还是把借粮凭证塞进了她家窗缝。这些字条被她用油纸包了三层,藏在陪嫁的樟木箱里,一藏就是四十年。 李运昌1988年带着民政部的工作人员来还粮时,朱海清却把借条全退了回去,他说母亲临终前交代过,这些条子不是债,是老百姓和八路军的情分。 后来县里要在村口立功德碑,朱家后人死活不同意,最后折中在村小学挂了个“红色粮仓”的匾额。如今那块褪了色的木匾还挂在教室墙上,每年开学第一课,老师都要给孩子们讲麻利嫂雪夜送粮的故事。 信源:长城网|多方联络寻“麻利嫂”母子 军民连心鱼水情深——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张翠屏的忠义故事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临终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5-24 04:21: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