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喝井水没事,现在喝自来水都生病? 刘铭提着水壶走进乡下老屋,满心期待

熹然说历史 2025-05-23 23:31:47

为什么以前喝井水没事,现在喝自来水都生病? 刘铭提着水壶走进乡下老屋,满心期待着喝上一口记忆中清甜的井水。可当他推开院门,昔日常年汩汩冒水的老井口却已被厚厚的水泥板封住,院角立着一根与村里自来水管网相连的新水管。 "现在村里人都不喝井水了?"刘铭有些不解地问远房叔叔。 "哪敢喝啊!"叔叔端来一杯烧开的自来水,不无惋惜地说,"前几年镇上一家造纸厂偷排废水,村东头好几口井都被污染了,有两家人喝了水拉肚子进了医院。从那以后,政府就投资铺设了自来水管网,把全村的老井都封了。" 刘铭默默喝下这杯自来水,熟悉的家乡味道已不复存在。回到城市后,他购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净水器。这一幕正在全国各地上演——桶装水、净水器成了现代人保障饮水安全的标配,而对自来水的不信任却在蔓延。 "我们小区自来水烧开后水壶里全是水垢,这能喝吗?"在一个健康咨询群里,类似的问题每天都有人提出。还有人坚信,肾结石患者增多与长期饮用自来水有直接关系。 事实上,根据欧洲一项疾病调查,水质硬的英国和水质软的荷兰,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并无显著差异。水垢主要是钙、镁离子在加热后形成的碳酸钙、碳酸镁等沉淀物,烧开水的过程实际上是"软化"水质,降低了水的硬度。即使误食少量水垢,也会在胃中被分解或随粪便排出体外。 更让人担忧的是自来水中的氯味。按照国家标准,自来水中必须保留一定量的消毒剂以杀灭管网中的致病菌。清华大学教授、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前所长刘文君表示,即使水中有机物和余氯达到国际上限(我国标准更严格),按每人每天2升水连饮70年计算,由饮用自来水引发癌症的比率也不足百万分之一。 然而,人们的忧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2021年底,水利部发布的地下水监测报告显示,在全国10242个浅层水质监测点中,一类至三类水质仅占22.7%,而四类和五类的水质(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占比高达77.3%。2016年,水利部曾发布调查结论,称国内地下水污染程度达到80%,引发舆论轩然大波后,不得不出面澄清,表示污染严重的主要是浅层地下水。 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罗湖区水务局2021年的资料,我国自来水水质标准尚未达到某些发达国家的直饮标准。2012年有媒体报道国内自来水合格率仅50%左右,虽然相关部门后来表示实际合格率为83%,但这仍意味着有17%的自来水达不到标准。老旧管网二次污染的风险,让城市饮水安全依然面临挑战。 2023年春节,林教授回到河南老家,发现自家院子里那口伴随他童年的老井已经被封,村里统一用上了深井水。这一变化背后,是一段被掩埋多年的地下水历史。 "这口井挖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不过五六米深,那时候一勺井水放在阳光下,透亮见底,甜得很。"林教授的父亲回忆道,"可到了90年代,水质就渐渐不行了。" 实际上,早在2003年,国内地质环境监测院就联合40位工程院院士,呼吁建立国家一级的地下水监测站。然而,这一监测工程直到十年后才姗姗启动,那时呼吁的部分院士已经去世。水资源的警钟被敲响,却迟迟未得到回应。 2010年,一项由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全国水价调查揭露了更惊人的事实:国内所有工业企业的总用水量是统计污水排放量的4倍,但经过耗损和使用测算后,仍有超过160亿吨的污水去向不明。参与调查的科研人员怀疑,这些"消失"的污水很可能被偷排入地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当年曾明确指出,类似地下偷排污水的情况在华北地区相当普遍。这种污染方式比地表污染更为隐蔽,也更难治理。 林教授记得小时候常听村里老人说,以前的井水可以直接喝,无需煮沸。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情况悄然改变。深入调查发现,工业化前的井水虽然相对干净,但也只是"相对"而非"绝对"。 地下水形成于地表水渗透进入不同地层,期间经过了自然过滤,去除了部分杂质。然而,自然界中本就存在各种病菌,这些致病因素也会让直接饮用生水的人患病。更重要的是,某些地区因特殊地质结构,地下水会含有特定矿物质,长期饮用可能导致地方病。 以贵州、陕西、甘肃、山东等省份流行的地方性氟中毒为例,当地土壤中含氟量高,超标的氟进入地下水后,导致当地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元素,最终引发慢性中毒。类似的还有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砷中毒等疾病,这些都与地下水的特殊成分有关。 工业化时代,地下水面临的威胁更加严峻。工厂排放的含有毒成分的化工污水,以及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其残留成分渗入地下后难以被地层过滤。这些污染物分子构成比自然界中的物质体积更小,即使是厚厚的地层也无法完全阻挡。而地下水流动蒸发缓慢,一旦被污染,这种状态将长期存在。

0 阅读:5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