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虚证的辨治要点
1. 典型证候与病机
体质基础:禀质木火之体(先天阳盛阴虚体质)或燥热伤津(如热病后期、过用温燥药物)。
核心表现:
胃腑失润:虚痞不食(胃阴不足,失于濡养,气机痞塞)、便不通爽(津亏肠燥);
阴虚内热:舌绛咽干、心烦不寐、肌肤灼热(阴虚生内热,虚火扰神灼津)。
辨证关键:区别于脾胃阳虚之苔白腻、便溏,以舌红少津、脉细数为特征。
2. 治法与名方解析
治则:甘平与甘凉濡润胃津,降通胃腑,忌用辛香温燥伤阴之品。
《温病条辨》:益胃汤
组成: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
功效:养阴益胃,生津润燥。
配伍特点:以甘凉柔润之品(麦冬、生地)滋胃阴,佐玉竹、沙参清虚热,冰糖调和胃气,全方轻清灵动,恰合胃喜润恶燥与以通为补之性。
临床拓展:后世医家将其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胃轻瘫、放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等属胃阴虚者,常加石斛、乌梅增强生津之力,或配麦芽、谷芽醒胃消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