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后进入“贤者模式”,除非再放入一只新的母鼠,否则它几乎不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交配。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刚开始,公鼠见到五只母鼠,状态好得惊人。它在笼子里不停地转圈,不管是哪只母鼠靠近,它都很快“表现”一番, 交配频率高得让旁边的助理都忍不住咋舌。不出几天,这五只母鼠接连怀孕,小老鼠呱呱坠地,实验算是完成了第一步。 科学家本以为公鼠接下来会继续维持高频率,但没想到,热闹劲一过,公鼠突然变得淡定起来。哪怕有母鼠主动凑过来, 甚至用舌头舔它、挑逗它,它却像开了“免打扰”一样,最多抖抖胡须,转头就睡。即使身边都是异性,也像完全没兴趣。 大家一开始还以为是不是公鼠累坏了。可更有意思的是,实验员随手又塞进来一只新母鼠,本以为这回公鼠还是会继续冷淡。 没想到,新母鼠刚一落地,公鼠瞬间满血复活,眼神都变亮了,连忙过去闻闻嗅嗅,很快又“投入”到交配中。 这个过程反复多次,每次只要有“新面孔”,公鼠都会重燃兴趣。只要都是那原来的五只,再折腾也没用,公鼠懒得理。 实验数据统计下来,大家发现,这种“新鲜感”效应根本不是偶然,而是动物世界的普遍规律。后来,科学家把这个现象叫做“柯立芝效应”。 故事据说跟美国总统有关(他参观农场时,听说公鸡一天能配几十次,夫人问怎么能精力这么足, 农场主说公鸡都是换着母鸡来),但真正的生物学意义要深得多。 为啥会这样?科学家找到了大脑里的“多巴胺”——这玩意儿是神经传导的“奖励信号”,每当遇到新鲜刺激(不论是食物、异性还是冒险), 多巴胺就会飙升,让动物产生极大满足和冲动。但一旦“刺激”变得熟悉,这种激素就降下来,兴奋感也迅速消退。 其实,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里也能找到影子。有人做过类似的心理实验:让一群男女看异性照片,每次换新面孔, 心率和兴奋感都会短暂提高。也有社会学家分析, 为什么很多婚姻或恋爱刚开始轰轰烈烈,几年后逐渐趋于平淡,原因之一就是这种新鲜感的消退和“奖励机制”回归平常。 但从进化角度讲,这种本能其实有它的合理性。雄性动物不断尝试新的伴侣,可以让自己的基因更广泛地传播,提高种群多样性。 要是只跟一只母鼠反复交配,后代基因混合度就大大下降。柯立芝效应实际上“鼓励”雄性动物不断追求“新机会”,为物种延续加了一道保险。 但动物的精力毕竟有限,不能无限“折腾”。 即使公鼠不断遇到新母鼠,精力和体能还是会消耗殆尽。这也说明了,动物的“本能冲动”是有自然界限的。 回头看人类,其实谁也逃不出这种“新鲜感机制”的影响。生活中,刚恋爱时的甜蜜、婚后的平淡、再到某些人不断寻找新刺激, 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生物学基础。婚姻咨询师常常发现, 夫妻间若缺乏新鲜互动,关系容易变淡。即便如此,人跟动物最大不同,在于我们可以用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 人有道德、有家庭责任、有对未来的规划。哪怕本能里渴望新鲜感,现实生活却让大多数人选择了陪伴和稳定。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好的婚姻需要经营,要不断创造新体验,让“多巴胺”不断被激活,让感情不会只剩下“模式化”的重复。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抵抗诱惑。有些人婚外恋、追求刺激,归根结底是没有给自己的生活找到平衡点。 还有的人,会通过共同学习、旅行、或参与新活动,让夫妻关系始终保持活力。 科学家说,柯立芝效应其实只是揭开了动物本能的一角。它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提醒我们,人类依然带着进化的“烙印”。 但人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可以对抗、调和这些本能,不被它牵着鼻子走。 最后,动物实验永远只是参考。生活还得靠我们自己的选择。就像那只老鼠,关在笼子里只能跟着本能走;可人类的世界,却有无数种可能。 实验至今已经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的那只老鼠早已不在,但关于“新鲜感”与“陪伴”的讨论还在继续。 生活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你如何面对本能、又如何用心经营自己的日子里。
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
语林娱娱乐
2025-05-19 19:53: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