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时,解放军一团长发现俘虏的副师长是自己的抗大同学,质问其为何叛变时,对方答复:想办法给周恩来发个电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4月,长江北岸的春天仍带着硝烟气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渡江战役,在一个叫芜湖附近的江防阵地,三野88师在推进中俘获了国民党第45军312师的一大批官兵。 这支部队的情况十分反常,部队编制齐整,装备完好,但并没有进行顽强抵抗,而是很快就集体放下了武器,整队向解放军投降,带队的是一位副师长,身着整洁的军装,面色平静,看不出一丝慌乱。 88师补充团的团长钱申夫奉命前往战俘营,查看是否有可以补入己方队伍的战俘,他走到一队高级军官中间,注意到那位副师长始终低头不语,等到钱申夫靠近时,对方突然抬起头,神情复杂地看了他一眼。 钱申夫感觉面熟,却没马上想起来,那名副师长忽然自报姓名,称自己曾在延安抗大受训,是钱申夫的同学。 这句话让他吃了一惊,但随即产生了怀疑,这么多年来战场风云变幻,一个曾经的抗大学员怎么会成了国民党的副师长? 钱申夫回到师部后将此事上报,上级听取汇报后没有立刻下判断,而是让钱申夫将详细情况写入电报,发往中央军委。 电报末尾写着一句特别的内容:“我党有无黎强同志?”这不是钱申夫自己写的,而是那位副师长请求他带出的信息,他虽然半信半疑,但仍照实上报了。 电报发出后不到48小时,中央军委发来回电,电报非常简短,只有九个字:“速送黎强同志来北平。”收到这个回复后,三野前委立刻明白,此人身份极为特殊,随即下令以最高安全标准护送这名“俘虏”前往北平。 被俘的这位副师长原名李碧光,四川人,早在1938年,他就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被留在后方,接受了更深层次的组织安排。 他在党组织的指示下,隐姓埋名,化名李唯平、李长亨,最后使用代号“黎强”,长期打入国民党内部,从事情报和兵运工作。 李碧光在中统系统内部起步,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出色的应变能力,很快取得了上级信任,他借助自身在四川的哥老会家庭背景,结识国民党军政高层中的一些关键人物。 1943年,他被安排进入中统训练班,接受情报工作专门培训,并在毕业后进入成都地区的中统系统工作。 在这里,他掌握了大量关于我党地下组织的资料,他设法将这些重要情报及时传回党组织,避免了大批同志被捕。 1946年,他的联系人周俊烈不幸被捕,身份几近暴露,李碧光表面上依旧冷静,主动承担了“审讯”的任务。 他以各种理由避免对同志使用酷刑,最终成功将周俊烈安全释放,也正因为这次事件,他引起了中统内部部分人的怀疑,不久后被调离成都,安排到第45军312师任职,出任副师长。 1948年底,南京局势动荡,国民党高层开始安排后撤准备,李碧光遵照党组织指示,做好随军撤往台湾的准备。 他有意识地削弱部队战斗力,将训练拖延,重要火力部署数据做了篡改,在渡江战役爆发前夕,他没有阻止部队撤退,但也没有组织有效防御,在解放军强力推进下,他选择率部投降。 这次投降看似偶然,其实是他十年潜伏中的一次重要收尾,他原计划随部南撤继续隐蔽,但意外在战场上被解放军识破,身份暴露后,他第一时间请求通过密语向党中央确认,确保自己可以平安归队。 抵达北平后,他接受了多次谈话和背景核查,最后重新归入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不久,他被派往西南地区参与战后清理和稳定工作,继续担任要职,为新政权建立发挥作用。 李碧光的经历并不独特,他只是万千隐蔽战线战士中的一员,他的代号、他的密语、他的等待,都是一场无声战斗的一部分,在那些最需要沉默与坚持的岁月里,他始终没有动摇。 他不曾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行动记录在每一份党组织的档案里,1950年代初,相关人员对他潜伏期间的工作做出总结,将其身份正式归档,直到多年后,黎强这个代号才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这场渡江战役,除了军事上的胜利,也见证了一个地下工作者重回队伍的过程,这一切,始于一句电报的八个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网——潜伏“中统”的红岩特工黎强
1949年,渡江战役时,解放军一团长发现俘虏的副师长是自己的抗大同学,质问其为何
如梦菲记
2025-05-19 17:46: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