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囚禁,4天水米未进,奄奄一息之际,她收到了父亲崇琦偷偷送进来的食盒。谁知,食盒里面竟然空无一物,阿鲁特氏见状,苦笑一声,随即决定自尽!
1875年,皇后阿鲁特氏被慈禧囚禁,四天水米未进,奄奄一息之际,她收到了父亲崇琦偷偷送进来的食盒。
阿鲁特氏本以为能得救,谁知打开一看,食盒里竟然空无一物,阿鲁特氏明白父亲的意思,无奈地苦笑,随即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阿鲁特氏是满清朝代的才女,她出身名门望族,父亲崇琦是首位旗人状元,1872年,18岁的阿鲁特氏参加了皇帝选妃,凭借出众的才华和姿色,成功入选皇后的人选。
当时,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对于皇后人选毫无共识,慈禧喜欢温柔谨慎的富察氏,而慈安则看重阿鲁特氏的才华,在两位太后争论不休之时,同治帝做出决定,选择阿鲁特氏作为皇后。
慈禧太后对此极为失望,她原以为亲生儿子,会选择自己偏爱的富察氏,从此她对阿鲁特氏怀恨在心,经常刁难皇后,公开羞辱她。
一次在戏院观戏时,慈禧看见皇后不适应戏曲中的男女场面,遮住了双眼,太后立刻怒斥她不够开明。
另一次,太后直接在朝堂上提出废黜皇后的要求,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
与母亲的敌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上非常宠爱自己的皇后,他经常违抗太后只宠幸富察氏的要求,花大量时间陪伴皇后。
临终前,同治帝还安慰处境艰难的皇后,只要忍耐就会改变现状,不料这番话被在场的太后听见,加剧了她对皇后的敌意。
1875年,同治帝驾崩,慈禧开始称制朝政,她立自己心仪的亲戚之子为光绪帝,进一步打压阿鲁特氏。
终于,太后以皇后妄传圣谕的罪名将她囚禁起来,并暗中吩咐看守太监不给她任何食物。
饥寒交迫之际,阿鲁特氏收到了父亲崇琦,悄悄送来的一个大食盒,她本以为父亲是来救自己的。
谁知打开一看,食盒里竟然空无一物,她立刻明白父亲的用意,表示她必须选择自杀来保全全家,思前想后,阿鲁特氏选择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短暂而悲惨的人生。
阿鲁特氏的一生变故迭起,她本可以通过谄媚太后获得优渥的地位,但她始终坚持正义和尊严,宁死不屈。
她的坚贞不屈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一代女性的楷模,阿鲁特氏用生命践行了“死有余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她的故事警示世人,不该为一己私利出卖良知。
阿鲁特氏死后,她的家人也不同程度受到牵连,崇琦为救自己的妻小,不得不向慈禧谢罪请罪。 为人正直的他,被迫在朝堂上称赞慈禧的“英明”,痛心疾首,阿鲁特氏的母亲更是悲痛欲绝,她一直视阿鲁特氏为骄傲,没想到女儿竟英年早逝。
与此同时,富察氏则凭借讨好太后的手段,得到提拔,成为新的皇贵妃,她和慈禧关系密切,二人联手操控朝政大权,光绪帝只能听从操控。
后世称这一时期为“东太后西太后时期”,满朝文武俯首帖耳,唯恐触怒心狠手辣的两位太后。
太后为打压阿鲁特氏一族,下令取消科举,并大力提拔满族官员,一时间朝野变色,士大夫也不再言政事。
直到20年后,光绪帝亲政,始终敢怒不敢言的士大夫才重见天日,尽管如此,谁也不敢再提起已逝多年的阿鲁特氏,她成为一个禁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