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在父亲的强制下,17岁的郭翼青嫁给了54岁的程潜,没想到郭翼青却说:“他都能当我爹了!”然而,新婚之夜,她却改变了想法。
1882年,程潜出生于一个读书世家,尽管父母是农民出身,但却从未忽视子女的教育,父亲告诉他:一定要好好读书,种地是没有出路的,唯有读书才能有出息。
1900年,18岁的程潜进入长沙岳麓书院学习,然而就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随着程潜接触到中外时事变革,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科举入仕,弃文习武,决定通过强大自己来实现救国救民。
后来程潜考入了湖南武备学堂,之后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1908年,程潜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即开始训练新军,并于20年代初在广州创办讲武学堂,自任校长,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
抗战中,程潜在抗战初期就担任总参谋长和第一战区司令,曾指挥平汉路抗日和兰封会战等大的战役,是我国抗战中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
1938年花园黄河口决堤,造成平汉线以东地区洪水泛滥,成了水乡泽国,此时是遏制日军西进的最好时机。
在程潜的带领下一战区全体将士相继收复了豫东豫北,鲁西等地,司令长官部随之迁到了洛阳。
毛主席一直尊称程潜为“颂公”,曾经评价他:“颂云几十年,起起落落,但是却始终没有被打倒,确实不简单!”
与起伏不定的军政生涯相比,程潜的感情生活也是直到他生命的后半生才稳定下来。
程潜一生共有过四段婚姻,但在前面三段婚姻中,妻子都因为身体不好去世。
再加上程潜又工作繁忙,因此当时的他对婚姻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只当是给自己找个伴。
一战区副处长陈从志是程潜的高参,他看到程潜经常一个人忧思忧虑,就猜到他是想念自己的孩子了,于是他就想给程潜再介绍一位新的夫人。
他介绍的人就是郭翼青,他和郭翼青的父亲郭心镜是广东汕头的老乡。
陈从志向他介绍了程潜之后,郭父觉得程潜除了年纪有一点大,其他方面都适合做他的女婿,虽然这个程潜比自己还要大几岁,但是他还是极力促成女儿和程潜的婚事。
然而郭翼青听说自己父亲给自己介绍了一个54岁的老头,她自然是拒绝的,她当即和父亲大吵了一架,后来又通过绝食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而父亲也是铁了心要促成这门婚事,直接把她关了起来。
郭翼青看到自己根本就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想法,只好顺从他们开始准备结婚事宜。
就这样17岁的少女郭翼青和54岁的高级军官将领程潜结婚了。
当程潜掀开她的盖头时,郭翼青才发现程潜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模样。
郭翼青从程潜身上丝毫看不出年纪,反而挺拔的身姿,健壮的体魄散发出一种成熟男人的气息与魅力。 郭翼青问程潜:“嗯,还不知道要怎么称呼才好,你会尊重我的意见吗?” “自然,你是我的妻子,我自然会尊重你的意见,以后我们可是要生活一辈子的人。”程潜笑着回答郭翼青的问题。
“我想继续学习,不知道你同意吗?”郭翼青谨慎地提问。
“当然没有问题,学识是一个人的基础,我的妻子应该要多读书。”程潜爽快答应。 婚后的程潜对待郭翼青可谓是呵护备至,他每次从军营回来都会在街上给郭翼青带一朵粉色的玫瑰,有的时候是一点小零嘴,有的时候是一份小礼物,这些都让郭翼青开心不已。 程潜甚至还考虑到郭翼青的经济问题,经常会多给郭翼青一些零用钱,因为有一次保护郭翼青的下属说太太总会将身上的零钱给街头的老乞丐。程潜没说话只是温和地笑了一笑,此后程潜都会在郭翼青的包里多放一些零散的钞票。
程潜平时沉默寡言,和她只谈家务,情绪好的时候,就带着浓重的乡音,向她和孩子们讲述历史掌故和古典文学作品。
两人33年的婚姻里面,郭翼青共有过16个孩子,可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最终活下来的只有六个女孩,加上程潜前妻所生的几个孩子,家里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开枝散叶,程潜尽享天伦之乐。
建国以后,郭翼青曾经在湖南妇联工作,为新中国的妇女权益保障事业付出了心血。 虽然程潜和郭翼青的结合没有感情基础,但婚后二人却生出了最为真挚的感情。 郭翼青晚年曾这样谈起程潜:“他啊,从不和我说什么情啊爱啊,很少说话。但是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给我带一点水果、点心。就连我家里的其他长辈,他都每月按时寄钱回去。” 1968年,程潜病逝,享年87岁。此时郭翼青仅49岁,当大家都认为郭翼青会改嫁时,而郭翼青却选择一个人生活,默默坚守着对程潜的爱和情。 1996年,郭翼青病逝,享年77岁。
在去世前郭翼青还特意交代过后人,一定要把她和程潜合葬在一起,因为他们夫妻的感情太深厚了。当程潜和郭翼青的后人,把他们一起合葬在八宝山公墓后,他们终于又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爱情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当爱情来了,什么都挡不住,即使年龄相差很大,仍然不会影响到两个人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