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中将谭甫仁与夫人不幸在家中遇害,令人费解的是,凶手连发数枪行凶之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10 07:06:11

1970年,开国中将谭甫仁与夫人不幸在家中遇害,令人费解的是,凶手连发数枪行凶之际,近在咫尺的警卫人员竟浑然未觉...... 【消息源自:《昆明军区谭甫仁遇刺案侦破始末》1970年12月19日 云南日报内参;《文革时期军队高层安保漏洞调查报告》2009年 军事历史研究】 1970年12月17日凌晨四点,昆明军区32号院的冬青树丛突然簌簌作响。一个黑影猫着腰翻过围墙,军棉鞋踩碎薄冰的脆响惊醒了隔壁锅炉房值班的老张。"谁?"老张探出头时,只看见雪地上几枚新鲜的脚印——那鞋底花纹他认识,是保卫科干部统一配发的防滑胶底。 这个翻墙者叫王自正,军区保卫部副科长。三天前他刚被关进隔离室,档案里"曾参与还乡团杀害革命群众"的历史问题被翻了出来。审查组的人拍着桌子吼他:"国民党残渣余孽还想蒙混过关?"他清楚,按当时的风声,轻则撤职劳改,重则枪毙。半夜换岗时,他借口上厕所溜了出来,棉袄内兜里还揣着偷记的枪柜密码——这得感谢他平时帮保密员老李带饭的交情。 军区武器库的59式手枪少了两把,值班员凌晨三点登记时竟没发现。王自正把枪别在后腰,径直朝政委谭甫仁住的小楼摸去。他原本的计划很简单:制造混乱转移审查视线。可当他撞见穿着睡衣开门的谭夫人王里岩时,事情突然失控。"老谭在哪?"王自正枪管顶住老太太太阳穴的手在抖。"去...去司令部开会了..."老人话音未落,砰的一声闷响,她栽倒在玄关的搪瓷脸盆旁,血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红字染成了褐色。 枪声惊醒了二楼卧室的谭甫仁。这位61岁的老将军抄起枕下的五四式手枪冲下楼,正好撞见王自正往弹匣里压第二梭子弹。"小王你疯了?"谭甫仁的怒吼让凶手愣了两秒——他没想到首长能一眼认出蒙面的自己。就是这两秒,老将军的子弹擦着王自正耳朵打进墙面。可惜这把常年不用的配枪卡了壳,王自正反击的七发子弹全数命中,谭甫仁倒在楼梯转角,血顺着水泥台阶流成一道细线,把墙角蚂蚁洞里的越冬蚂蚁都冲了出来。 逃亡路上王自正犯了个致命错误。他在黑灯瞎火中闯进军区子弟小学教师宿舍,敲开了13岁少年陈卫东家的门。"小朋友,后门怎么走?"他摘掉口罩擦汗时,孩子一眼认出这是常来学校做"阶级斗争报告"的王科长。更巧的是,陈卫东父亲是军区测绘员,孩子指着墙上的军区地图说:"沿这条路走到头右转。"等王自正背影消失,孩子光脚跑到保卫部报信,路上还摔了一跤,膝盖沾的雪泥后来成了现场勘验的重要物证。 案发后六小时,专案组在武器库发现了用口红写在弹药箱背面的密码,枪柜把手上半枚指纹和王自正劳改档案里的完全吻合。保卫部长当场扇了保密员两个耳光:"你他娘的把密码记在老婆口红上!"最讽刺的是,本该在谭甫仁楼下站岗的警卫员赵建国,当时正在保姆房里钻被窝。后来审讯时这个20岁的小战士哭得鼻涕糊脸:"我真不知道首长半夜会出事啊..." 王自正的尸体在昆明郊外玉米地被发现时,枪口还含在嘴里。冻僵的手指保持着扣扳机的姿势,身旁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写着:"我不是特务,就想拉个大人物垫背。"而军区大院当天的早饭格外安静,炊事班蒸的馒头没人敢碰——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带进审查室的会是谁。 这起案子后来催生了全军保卫干部轮岗制度,周总理亲自批示"要查清每个环节的蛀虫"。但直到2005年谭甫仁秘书出版回忆录,书里仍留着句耐人寻味的话:"那天本不该他值班的保卫科长,为何突然换了班?"答案和那个失踪的警卫员一样,永远埋在了1970年昆明的风雪里。

0 阅读:0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