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看一座城市的良心,得往地下瞧。这话糙理不糙。地面上的亭台楼阁、车水马龙,是城市的脸面,而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古代排水系统,正是这种良心的最佳注脚。 提起古代排水,离不开罗马的克洛亚卡·马克西玛。它被称之为“最大下水道”,是绕不开的丰碑。 这条始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排水渠,最初只是为了排干罗马七丘之间沼泽地的积水,后来逐渐扩展,成为罗马城主要的排污和雨水通道。 它用巨大的石块砌成,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容纳一辆小型货车通行。历经两千多年风雨,部分区段至今仍在为罗马城默默服务。谁能想到,古罗马人不仅有宏伟的竞技场和万神庙,更有这般深埋地下的“血管”呢? 目光转向东方,咱们老祖宗的智慧同样不遑多让。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堪称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这条由北宋水利专家刘彝主持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全长十二点六公里,结构复杂,设计精巧。它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巧妙地将雨水和生活污水收集并分流排出赣江和贡江。 更绝的是,沟内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水窗”,涨水时自动关闭,防止江水倒灌。近千年前的宋代工程,至今依然是赣州老城区防洪排涝的“定海神针”,在雨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当暴雨来袭,新城区或许积水连连,老城区的居民却能安然度过,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再看明清北京城,尤其是紫禁城的排水系统,设计之精妙,也让人拍案叫绝。 故宫内的雨水通过地面明沟、地下暗沟,以及精巧的螭首、石龙头等排水口,层层导引,最终汇入内金水河,再排出宫外。其坡度计算之准确,布局之合理,使得偌大的紫禁城在数百年间鲜有严重积水之患。 把视线再拉远一些,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河流域文明,像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些城市,就已经拥有了相当完善的街道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家家户户有浴室和厕所,污水通过陶制管道汇入主排水道,再排向城外。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下工程,藏着古人怎样的考量?仅仅是为了方便吗?恐怕不止于此。它们是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保障公共卫生、防止瘟疫蔓延的关键设施。 一个排水不畅的城市,雨季内涝,旱季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这样的“城市病”,古人显然已经深有体会,并且试图用他们的智慧去解决。它关乎城市的日常运转,更关乎万千居民的安康。 对比之下,今天一些号称现代化的都市,一场暴雨便能上演“看海”大戏,这多少有点讽刺。难道古人的技术比我们高明?倒也未必。 他们的工具简陋,测量手段原始。可是,他们却能规划出泽被后世的百年工程,甚至千年工程。这其中的奥秘,或许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 进一步看,这些古代排水系统之所以能“长寿”,除了规划得当、施工精良外,持续的维护也功不可没。 无论是罗马的“水道管理员”,还是中国古代负责疏浚沟渠的官吏,都说明古人明白,再好的工程也需要“养护”。这份责任心,是确保系统长久运行的保障。 而如今,我们拥有了更先进的材料、更精确的计算工具,按理说应该能做得更好。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 有些时候,短视的政绩观和对自然缺乏敬畏的心态,使得一些本应是“百年大计”的工程,变成了“雨季的尴尬”。是不是我们太过于迷信技术的力量,而忽略了城市建设中那些更根本的法则? 当现代人惊叹于古罗马排水渠的宏伟,或是赣州福寿沟的神奇时,除了赞美古人的技艺,或许更应该反思反思了。 毕竟,城市的良心,不仅仅是刻在石碑上的功绩,更是埋藏在地下,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实在。 信源: 1.北京古代排水.人民网 2.科普丨科学精妙的古代城市防洪排涝系统·2023-6-25上海水务 3.取水排水治水:古人用水的智慧2023-05-28光明日报
人们常说,看一座城市的良心,得往地下瞧。这话糙理不糙。地面上的亭台楼阁、车水马龙
唐人街卡通人
2025-05-07 17:17: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