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一岁时抓周写的字,为什么会让康熙脸色大变?他被史书称为清朝最勤勉的皇帝,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奉遗诏称帝。
在位期间改革弊端,国库充足,出兵青海,而在读书人和百姓眼中他却又是一位暴君,文字狱,血滴子,暗示其为人冷血,正是这位评议颇多的君王,而他又有什么传奇经历呢?
康熙十七年的一个冬季,与往常一样寒冷,在肃冷的皇宫之内一声婴儿的啼哭似乎为这个沉闷的宫殿带来了一丝气息,这个婴儿正是四阿哥胤禛。
其生母德贵人刚刚身为人母,还没有高兴多久,孩子就被抱走送到了佟佳皇贵妃那里,原因很简单,只因为四阿哥生母地位低微,没有权利抚养皇子。
佟佳皇贵妃虽然不是孩子生母,但是因为其没有孩子对四阿哥视如己出,同时皇宫之中妃子只要有了孩子才能算地位稳固,将来谁的孩子承继大统,谁就有资格成为太后。
所以四阿哥也是佟佳皇贵妃将来的依靠,为此佟佳皇贵妃在四阿哥身上没少操心,正是这种关怀之下,四阿哥茁壮成长,成功到了周岁。
按照民间的习俗,孩子到了周岁要抓周,目的是推测下出孩子将来的成就地位,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可以也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的无限期望。
一般父母会摆上很多器具,比如笔墨纸砚,算盘,等等,看看孩子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
皇家自然也不例外,对于皇子的周礼更加上心,按照礼节要求,宫中太监宫女摆好了物品,等待着周岁的四阿哥去抓。
只见小小的四阿哥看着周围的器具显得陌生,躲过了一个又一个最终在一个笔上停了下来,抓住笔,在那玩弄。
康熙见后,认为此子将来必是文学上大有成就的皇子,于是命人取来纸张,四阿哥在纸上认真的写下来一个敕字。
当纸张交到康熙手中,康熙大惊,这难道是天意。
胤禛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雄心大志,但康熙何人,一个小小年纪就计擒鳌拜,后又打败三藩,平台湾,剿灭噶尔丹,对阵与沙俄,一生刀尖上行走的君王,不可能会完全相信迷信,他更看重实力和能力。
虽然这件事康熙大为震惊,但是考虑到四阿哥地位不高,而且自身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才华,继承人问题还是倾向于太子,但随着太子被两次废黜,康熙不得不将目光投入其他阿哥。
这导致了后来的九子夺嫡,可是就实力来看,四阿哥无论是实力还是威望都不及八阿哥,但是最后恰恰就是最不起眼的四阿哥登基称帝,成为了清王朝历史上著名的雍正帝,而且为后世的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而年幼的雍正帝当年的抓周的一个敕字无形之中似乎在保佑着他,让他化险为夷。
不过抓周归抓周,四阿哥能有后来的成就与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或许只有运气加能力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