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孙中山临终前,牵着宋庆龄手说:“我要睡地上。”
宋庆龄劝说地上冰冷,孙中山却一直念叨:“冰冷更好。”
在场之人不理解。
2年后,孙科在南洋见到一位夫人,才明白父亲说这句话的意思。
对于国父孙中山和国母宋庆龄的革命爱情,大家一定都早已耳熟能详,但今天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中山先生另一位革命伴侣。
这位巾帼英雄,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为革命奉献二十余年,她是谁呢?
或许人们很少听闻关于她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为大家娓娓道来。
1892年,中山先生即将从香港中西医书院毕业,此时他的好友陈少白找到他,今天将要为他引荐一个人,中山先生不会知道,日后,这个女子将成为他革命生涯里一位重要的知交伴侣。
这位女子就是民主革命之巾帼——陈粹芬。
陈粹芬生于香港,常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因此思想上与当时的旧社会妇女截然不同,虽说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想法见地却很前卫,又因为拜读过中山先生的文章,所以素来仰慕于他。
之后,在与中山先生的相处中,二人情投意合,渐渐产生了感情,但此时的中山先生已有家室,于是,将陈粹芬纳为侧室,并一同投身革命。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清政府意识到,这个名叫兴中会的组织,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统治,于是开始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这句“冰冷更好。”也就是在这时,第一次从中山先生口中说出来。
面对虎视眈眈的清政府,中山先生决定暂时辗转国外,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另一方面,也要筹集革命所需的善款,于是二人辗转来到香港,彼时的香港还是英吉利帝国的殖民地,为此相对安全。
在香港下榻后,两人知道此时清廷定然不会善罢甘休,未免遭到搜捕不能及时反应,陈粹芬便要求睡在地上,这样一来,一旦有风吹草动便能及时知道。
革命生涯十分艰苦,对于这位既是同志,又是护卫的爱人,中山先生十分心疼,于是对她说到:“你睡床上,我睡地上。”
陈粹芬听完答道:“我不允,这地上冰冷。”
中山先生听到她这么说,于是回答道:“没事的,冰冷更好。”
二人相视一笑,同在地上度过了这一夜。
中山先生自此流亡海外,东归前,业师康德黎博士以金表赠别,而后又转赠于陈粹芬,这块怀表于中山先生来说十分珍贵,但这也恰恰证明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革命成功前,中山先生又先后流亡越南、日本等地,陈粹芬也随侍左右。
当众人都在质疑“孙文此人只会讲演”时,陈粹芬也一直鼓励他不要放弃,且悉心照顾,并予以他支持。
可以说,她的帮助和支持,对革命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后来,刘成禺以诗赞道:“只有香菱贤国妪,能飘白发说微时。”
此中的香菱,便是陈粹芬的别名,正因如此中山先生甚爱此诗。
1912年二月,辛亥革命胜利了,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全国还在推行新制:一夫一妻制。
为了不造成负面的影响,陈粹芬在此时选择离开中山先生,也许正是她此时的离开,使得中山先生余生挂牵。
陈粹芬后来说到:“我目不识丁,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人贤内助,诸事尚顺利,应为他们祝福。”
正是有这般气度,因而常有人说“四姑(陈粹芬排行第四,又称陈四姑)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中山先生去世几年后,其子孙科赴南洋看望她,闲聊中提到此事:“着实奇怪得很,他死前一定要求睡在地上,且说‘不冷,有冰才好’。”
闻言,陈粹芬顿时泪眼婆娑,低语道:“他仍记得我二人患难与共之时,仍记得与我之情谊。”
虽然时局将二人分开,但此情谊却能至死不渝,怎能不教人羡慕。
这位巾帼英雄毕生都忙碌在革命事业中,即便是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仍然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工作中去。
再后来1942年,一位国民党将领对她的专访中,提及建立民国后的出走,她说:
“我与中山结识很早,因反清而相识,后建民国,然早在中山流亡英国之时,他已是国民之救星,我自觉学识浅薄,既然革命已成,荣华富贵也非我的心愿,再无所求,便选择自愿离开,先生未曾弃我,且待我不薄,外人所言,不过捕风捉影罢了。”
我们不禁感叹,这番话里包含着多少对中山先生的情谊,又有多少对他的理解,或许还有一些无奈吧。
1960年,这位伟大的革命女性在香港与世长辞,她随侍中山先生多年,虽未曾生育,但中山先生后代却一直视其为家人。
在中国厚重的历史中,还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也可称先生,也可称英雄,或有舍身取义,或有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