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向大家隆重推荐一下,采访王击凡的「C姐朋友圈」访谈节目下半场!很多观众都说,喜欢我们这个真诚细腻、又有深度的业内故事谈天说地,衷心感谢大家的支持。
从业多年,我作为记者、乐评人、唱片文案、活动企宣等不同的身份,接触过业内不少新晋歌手。Cathy问我:到底有没有过“看走眼”(粤语:“睇漏眼”)的时候?
老实说,一般我们觉得潜质不太OK的,最后就真的不会红;但总有一些该红却没有红的艺人,因为际遇而没有被大家看见,每当想起在艺海沉浮的他们,都心痛得令人扼腕。
做这一行,讲彩数运数。时机还没到来时,你要装备自己,静候机会来临。过程是漫长的,比如隐世歌手陈柏宇,慢慢才熬到他应有的位置,但绝对比一炮而红长久,因为bulid up了很多基础。
当主持人问到,从业这十多年来,陪伴一起成长、彼此间最有共鸣的艺人,我的答案,当然就是冲口而出的“张敬轩”三个字。我跟轩睇住大家长大,很多东西都不用多说,心照。
我至今仍然会把张敬轩接受访问时的完美节奏(Flow),推荐给每位新人歌手。面对媒体时,既能讲到自己想表达的话,又能为记者写稿时的亮点着想,就真的只有我的张先生了。
当年张敬轩在校园一场接一场累积起来的听众,至今仍难有人复制。在节目里,我也推荐了田鸿杰、余浩斌、叶枫华、穷辛、OneToFree等新生代的广东音乐人,希望能让更多粉丝认识到他们。
“广东嘢”,向来比较少人关注。我跟韵韵其实也是“尽人事”,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还能做,就尽量多做一点。时代的变迁太快了,近年我尤其想专注多做一些慢的东西。
所谓的“慢”,是想让每首歌、每张唱片的幕后故事,每个演唱会、每位艺人值得你挖掘的部分,都能更深入地被大家认知到。我很希望,我手中的笔,就是揭开浮光掠影的那一把“刀”。
不管载体怎么变,我仍然像十多年前刚进大学时那样,始终相信文字本身是有力量的,我们永远都会因文字而可能。拍视频,录播客,做节目,最终都是为了让大家愿意去看我写的文字。
我跟韵韵探讨起在大学时学习的新闻写作“倒金字塔结构”,即使现在写几百字的朋友圈“小作文”,我们也会习惯性地把最吸引人的东西放在第一段,这正是我们在传统媒体时代练就的基本功。
时代绕了一圈又绕回来,我重新有机会写杂志封面的长文专访,包括为很多歌手撰写唱片文案,一切都是意料之外。也很感谢韵韵在节目里给我的封号“乐坛史官”,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
做史官,就是握紧手中的笔,好好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有一件事,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会发生的:歌手本人、听众粉丝,竟然会因为我写的文字,而跑过来感谢我,一切都是珍贵的Bonus。
关于音乐的文字,就像煲老火汤加的那勺盐,看起来貌似不那么重要,但当它不存在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的意义。文字起到的,正是这样子的功能:把音乐的味道,用文字提炼出来。
在节目的结尾,我用电影《填词L》来总结自己的这一段路。回顾追梦的那些年,每一步都不容易走,碰壁更是常态。但当你在某个时刻蓦然回首,回头望又觉得,其实所有过程都是有意义的。
我想起钟雪莹拿影后时说的话,我们往往都是身处在一个不适应的环境当中的时候,才更能了解自己到底是谁。所以,就放手让内心的“小光团”,引领着我们走向那个意想不到的“梦幻之地”吧!
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当天时地利人和齐晒,好多嘢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你无须心急,继续走下去就好了。正是每一段走过的L型弯路,才教会了我,让我得以成为此时此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