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病逝。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病床底下竟然发现了一个手

烟雨任风散 2025-05-24 10:13:55

1962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病逝。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病床底下竟然发现了一个手提包。谁知,打开之后,大伙都傻眼了。 包里没金没银,只有一堆账本摞得整整齐齐。 纸虽然泛黄,边角也被磨平,但每页字都写得工工整整。 从1931年9月第一笔开始,抗战、西南联大、内战,一直到他闭眼那天,清华基金的每一分钱都记着。 第一页小楷写着“借到银圆500块,修教室用了”。 账本上老出现“夫人卖糕挣了20,补贴家用”,那是梅校长媳妇在北平摆摊养家的记录。 1948年,有人逼他动教育经费中饱私囊,他硬是记着“一分钱没动”。 1955年前往台湾新竹清华建校,他连买粉笔的钱都要仔细核对。 即便到生命最后的日子,他也将自己的住院费记录的一清二楚。 作为一校之长,他不希望自己有任何违规行为,尤其是关于钱的方面。 梅贻琦一辈子没有买房置地,家里的家具是捡他人不要的。 家里唯一值钱的,或许就是躺在柜子里的书籍。 没钱的时候梅贻琦的妻子就外出卖糕点补贴家用,根本没有向丈夫索要一分钱。 生病时的医药费还是校友拼凑的,丧葬费学生捐的,灵柩在寺庙放了两年才下葬。 他的伟大无需多言,但清华大学的灵魂就是他亲手塑出来的。 他当校长时他经常重复一句话:“大学不是靠大楼撑场面,得靠大师镇场子!” 为了挖人,他舍得下血本。 陈寅恪这样的学界顶尖人物,梅贻琦直接为对方“量身定制”职位。 华罗庚中学没毕业,破格提拔当教授! 只要有真才实学,能够教授学生们知识,梅贻琦愿意三顾、四顾茅庐。 抗战时清华搬到昆明,与北大、南开组建“西南联大”。 梅贻琦带着师生在铁皮教室上课,住茅草屋,连图书馆都是土墙加铁皮顶。 但就算这样,他愣是保住了学术自由,老师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他只负责在背后“撑腰”。 梅贻琦这辈子,就像清华园里的老槐树。 平时看着不起眼,但根扎得深,树荫能罩几代人。 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清华的“定海神针”,人走了,魂还在。 信息源:中国新闻网《两岸清华师生在梅园共同缅怀老校长梅贻琦》2024年12月4日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烟雨任风散

烟雨任风散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