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专家!温铁军在采访中表示:“农民本来花 30 万就可以盖栋 3 层楼,花8、9万元就能买辆车,生活得很幸福。但资本不愿意,用各种手段逼迫农民搬离农村去城市买房。想让农民有幸福感,其实很简单,不要把农民需要的资源都搬到城市去!” 四十万,搁在一些村里,盖栋三代同堂的小楼,再买辆小车,日子过得舒舒服服,不是什么难事。可这笔钱,到了大城市,可能连个首付的零头都凑不够。怪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宁可不要这份安逸,也要挤破头往大城市钻,去扛那一身债呢?这背后,到底是图个啥? 确实,不少人眼里,农村日子成本低,住得又好。就像说的,三四十万,城里付个首付都玄,在村里盖个带院子的大房子,绰绰有余。空间大了,孩子能在院里撒欢,大人种种花草,那份清静自然,想想都美。这种脚踩土地、宽敞自在的生活,听着就让人羡慕。 不过,这种听起来美滋滋的生活,为啥就留不住人呢?现实往往不那么美好,关键还是农村的公共资源跟不上趟。城里的灯越来越亮,可一些村里的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合并,有的干脆关门了。医疗条件也一样,跟不上城里的水平。这种差距,就像块磁铁,把人往城里吸,特别是那些为下一代琢磨的爹妈。还有些更现实的,城市扩张,农民的地被征了,是拿到一笔补偿款,可这点钱跟城里天价房一比,简直是毛毛雨,想在城里安家,不背上一屁股贷款,门儿都没有。 村里看着留不住人,城里的吸引力就更大了。那儿学校好,孩子能受更好的教育;医院也先进,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心里踏实点;更别提工作机会多,工资也相对高。这才是许多人,尤其是读了点书的年轻人,削尖脑袋也要留在大城市拼一把的真正理由。谁不想多抓点机会,过过城里那种方便快捷的日子呢? 谁知,真从村里搬到城里,原先想的好日子,可能完全是另一码事。头一座大山就是房价。原先在村里盖房说不定还有点余钱,现在呢?掏空家底再背上几十年贷款,换来的可能也就是个小小的“鸽子笼”。地没了,从土地的主人变成了给城市打工的。 虽然打工的月钱可能比种地多点,可城里的开销也像个无底洞。物业费、停车费,这些在村里听都没听过的名堂,在城里成了家常便饭。为了省钱,就算买了车也不敢随便开,上下班多半靠电动车或者挤公交,一天天下来,花销也不小。再说孩子上学,城里的“学区房”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自家小区对口的学校要是不咋地,为了不让孩子掉队,家长们就得琢磨学费死贵的私立学校,一年几万块跟玩儿似的,这跟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不花钱比,简直天壤之别。孩子吃的穿的,周末出去玩玩的开销,也远远不是农村能比的。收入看着是高了,可钱袋子好像总也鼓不起来。 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人往外跑得也厉害。温铁军教授就说得透彻,要想让农民过得舒心,少往城里挤,关键还得把农村经济搞起来,把农村的生活条件弄好点。他觉得,不能把所有好资源都往城里堆,搞得村里越来越穷,越来越留不住人,这就成了死循环。 要是村里也能有跟城里差不多的学校、医院,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挣到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城里受那份罪,扛那份压呢? 所以,温教授这话,不光是说说而已,真是点到了很多农村人的心坎上。各地管事的确实得换换脑筋,多往农村投点钱和心思,帮农民解决点实在问题,让他们在家乡就能过上好日子,踏踏实实地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这不光是农民自己的事,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城乡能不能一块儿往前走。 当然了,农村发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持续投钱,好好规划,还得几代人下功夫。但只要路子对,办法得力,将来的农村肯定能有新气象,农民的日子也肯定能好起来。到那时候,在城里和村里来回跑的人可能会少点,大家琢磨“哪儿才是家”的时候,也能有更多从容的选择。要是城里和村里不再是资源分配的单选题,田园生活和现代便利都能兼得,您又想过什么样的日子呢?
农村出身VS富二代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