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15日,向秀丽逝世后,她的儿子崔定邦年仅一岁半。而向秀丽最放心不下

戴梦维微微 2025-05-18 10:54:05

1959年1月15日,向秀丽逝世后,她的儿子崔定邦年仅一岁半。而向秀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儿子,在她临终前,姐姐向秀金将崔定邦抱到她的床前作最后的告别。 1959年1月15日,广州市郊的一间病房里,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静得让人几乎听见心跳的声音。 烈士向秀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烧和病痛折磨后,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那一年她仅仅26岁。 但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却用自己最炽热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之歌。 几天前,广州市芳村区的一家化工厂发生突发火情。 在化学药品着火的危急时刻,向秀丽义无反顾地冲进火海,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抢救国家财产。 就在她奋力扑火时,一股高温的浓烟和强烈的爆炸将她吞噬。 她被严重烧伤,全身多处皮肤焦黑,呼吸道也因高温灼伤而出现剧烈感染。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医生竭尽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回天乏术。 病房外,熟悉她的人,无不潸然泪下吗,向秀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灿若流星。 她出身贫寒,自小吃尽生活的苦头,参加工作后勤劳朴实,待人热忱。 在工作中,她一直是技术革新的带头人,也是青年女工们学习的榜样。 但这一切荣誉和赞誉,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被她心中最深切的牵挂掩盖,那就是她年仅一岁半的儿子,崔定邦。 崔定邦是向秀丽和丈夫崔俊锡的儿子。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孩子的爱,远比对自己生命的珍惜更深。 自从住进医院,她最常念叨的,就是孩子的名字。 在伤情刚刚稳定的时候,她还能微弱地说话,她拉着护士的手,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一遍遍地请求:“让我看看我的孩子……我想见见他……” 向秀丽的姐姐知道妹妹的心思,也知道她的伤情已经危在旦夕。 那天清晨,天还未亮,向秀金便抱着崔定邦赶到医院。 这个小男孩还不懂母亲到底发生了什么,睁着圆圆的眼睛,望着陌生的白墙和刺鼻的药味,偶尔“咿呀”几声,像是在呼唤妈妈。 走进病房时,姐姐的手在发抖,她强忍着泪水,轻轻把孩子抱到病床边。 床上的向秀丽,已经失去了意识多时,脸色蜡黄,嘴唇干裂,呼吸微弱到几乎听不到。 医生轻声说:“她的意识或许还能感知……让她听听孩子的声音吧。” 奇迹似的,向秀丽的眼角微微颤动了一下,她的手指在被子下轻轻抖动,像是想要抚摸儿子,又像是舍不得离开。 姐姐轻轻将崔定邦的脸贴近妹妹的脸颊,哽咽着说:“秀丽,定邦来看你了,他好乖……你放心走吧,我们都会照顾好他。” 这场短暂的母子告别,深深印在了所有在场人的心中,向秀丽的生命在傍晚时分静静划上句号。 向秀丽的牺牲,很快传遍了广州、传遍了南粤大地。 她被追认为“全国先进女工”“全国劳动模范”,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用一腔热血诠释了一个普通工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也用母亲的身份,留下了最深沉的情感共鸣。 在亲人的悉心抚养和党组织的关怀下,崔定邦健康成长。 长大后,他选择参军入伍,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 他始终铭记母亲的事迹,牢记那段被烈火锤炼出的精神。 他在部队中刻苦训练,作风顽强,多次立功受奖,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每当他穿上军装,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他都会默默地对母亲说:“妈妈,我没有辜负你。” 有一次,他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说:“我没见过妈妈真正的模样,但她的精神,一直陪着我成长。她教会我什么是担当,什么是牺牲,什么是信仰。” 他的战友们都说,崔定邦的骨子里有一种不怕苦、不怕死的坚韧,一种从烈火中传承下来的力量。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向秀丽

0 阅读:1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

戴梦维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