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通东吕四区的侦察员提着大香篮,混进了吕四镇。走到伪警署门口,侦察员迅速掏枪,顶住了伪警察的脑袋,连开三枪却都哑了火。伪警察见状大喊,侦察员抢了伪军的大檐帽,戴在头上逃了出去。 1944年深秋的通东吕四区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伪警署盘踞在镇中心地带,平日里驻扎着十几名荷枪实弹的伪军。 当地抗日武装获得可靠情报,得知此处守备空虚,区委当即决定组织突袭行动。 张副连长带着两名手枪队员摸到镇子外围时,天刚蒙蒙亮。 侦察员孙启祥挎着竹篮从岔路口闪出来,篮子里码着层层叠叠的香烛纸钱。 四人混在赶早集的百姓堆里,布鞋踩着青石板路,咯吱咯吱往镇子里挪。 伪警署的灰砖门楼杵在街角,两扇包铁木门半开着。 换岗的伪警察正打着哈欠交班,枪管子歪歪斜斜挂在肩膀上。 张副连长使了个眼色,三个身影贴着墙根蹭过去,孙启祥攥着篮子的手直冒汗。 变故就出在换岗的节骨眼上。 张副连长的驳壳枪刚抵住哨兵后腰,门洞里突然蹿出个系裤腰带的伪警察。 这愣头青看见生面孔往里闯,扯着嗓子就喊"游击队来了",活像受惊的野鸭子扑棱翅膀。 孙启祥扣动扳机时,手心滑得差点握不住枪把。 头一枪卡壳,第二枪还是哑火,第三枪直接没了动静。 伪警署二楼噼里啪啦炸开枪声,子弹把门框上的木屑崩得四处乱飞。 要说这四位都是刀尖上滚过来的老手,当下抄起伪军晾在院里的制服往身上套。 孙启祥把大檐帽往眉骨上一压,冲着赶来的援兵扯嗓子吆喝:"往桥头追!穿灰褂子的!" 四个"伪军"混在逃难人群里,顺着河沿一溜烟没了影儿。 这事过去七十多年,当年惊险场面倒是在民间传成了段子。 去年吕四镇翻修地方志,工作人员在档案室犄角旮旯翻出泛黄的战斗简报。 泛黄的纸页上还能瞅见"行动未达预期,缴获伪制服装三套"的毛笔字,笔锋勾得跟枪子儿似的带劲。 要说孙启祥后来那杆哑火的手枪,如今正躺在抗日纪念馆玻璃柜里供着。 枪管上的锈迹跟老树皮似的,旁边解说牌写着"见证智取伪警署的传奇"。 逢着清明重阳,总有穿校服的学生娃踮着脚扒在柜子前,听讲解员比划当时夺门而出的场面。 老辈人喝茶唠嗑时常念叨,说这就叫"好汉不吃眼前亏"。 当年那四个"假李逵"要是硬拼,怕是早成了烈士名录上的黑框照片。 倒不如学那水里的泥鳅,该钻缝时就钻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信息来源: 南通市档案馆《通东抗日武装斗争实录》 吕四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吕四镇志·军事篇》 江苏省文物局《苏中抗日纪念馆藏品登记册》 新华日报《老战士口述历史系列报道》
1990年,在重庆街头,一位落魄农民工被十几名手持棍棒的人围在了一起,令人瞠目结
【25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