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马未都在欧洲旅游时进入一家古玩店,店主误以为他是新手,便说:“这个是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2 19:46:15

2000年,马未都在欧洲旅游时进入一家古玩店,店主误以为他是新手,便说:“这个是中国皇室曾用过的,1万欧元卖给你,”没想到,马未都毫不犹豫地回应:“我给你2万欧元,再把那个破烂头盔也一起打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初夏,马未都在一次出国旅行中,照例抽出时间造访当地的古玩市场,这种“顺路捡漏”早已成为他的习惯,他深知,许多中国文物在战乱年代流落海外,藏匿于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中,若有机会将它们重新带回祖国,既是学术意义上的发现,也是一种文化上的回归。   那天,他来到一座欧洲古城,街头的石板路泛着微光,空气中弥漫着历史沉积的尘埃,沿着古街漫步,他不紧不慢地浏览着一家又一家古董店,神情淡然,目光却如雷达般扫描着每一件摆出的器物,前几家店铺陈列的大多是欧洲本土的艺术品,虽然精美,但未引起他的兴趣,直到走进一间偏僻小巷尽头的店铺,他才微微驻足。   这家店外观并不起眼,店内的物品却五花八门,从古罗马雕塑到中世纪弓箭,应有尽有,马未都缓缓步入,目光迅速扫过店内每个角落,无意间,他的视线定格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堆放着一些锈迹斑斑的金属制品,其中一个铜色头盔引起了他的注意,它外形古朴,纹饰部分虽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见龙形图案,更令他警觉的,是那隐约可辨的梵文字符——一种在明代皇家器物中才会出现的兰扎体文字。   经验告诉他,这顶头盔绝非寻常之物,但他没有立刻表现出兴趣,而是装作随意地浏览其他物品,这种“欲擒故纵”的策略,是他多年捡漏经验中总结出的金律,在古玩交易中,表现得越急切,越容易被抬价,甚至引起对方怀疑,从而功亏一篑。   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件青花瓷器上,那是一只造型规整、釉色清雅的瓶子,风格颇具明代气息,但细看之下胎质较粗,图案线条不够流畅,应是晚清仿品,尽管价值不高,但正好可以作为交易的掩护,他继续装作仔细端详,仿佛正考虑是否值得购买。   在这样的“演戏”过程中,他心中早已有了打算,等对方开出价格后,他便顺势提出购买瓷瓶,并表示想“顺带”拿走那个陈旧头盔,以凑整交易金额,果不其然,对方对瓷瓶的报价远高于其实际价值,马未都则也毫不意外地讲价,最终以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成交,并将头盔一并带走。   交易完成后,他没有多做停留,带着这两件看似“普通”的收藏匆匆离开,他深知,在这样的市场中,识货者寥寥,但一旦被看出有所企图,交易很可能就无法顺利完成,回国的途中,他始终小心翼翼地保管着这顶头盔,心中既激动又谨慎,他知道,这件看似不起眼的物品,极有可能是一件文物重器,但仍需经过严谨的鉴定方能下定论。   回到北京后,他将头盔带入自己博物馆的研究室,先后邀请多位专家进行鉴定,经过多轮比对与考证,最终确认这是一顶明代永乐年间的皇家阅兵头盔,头盔通体采用铜合金铸造,表面鎏金,顶部装饰有五爪金龙,象征皇权无上;内部则刻有典型的兰扎体梵文,在当年多用于皇家信仰物品或象征性军事装备之上,结合制作风格、纹饰布局与材质工艺,几位专家一致判断,此物应为明成祖朱棣御驾亲征时所用的阅兵头盔。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备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多次亲征北方,整顿内政,开拓疆土,极具军事才能,这件头盔不仅承载了明初对外军事扩张的历史背景,也象征着皇帝对军权的直接掌控,在今天已知的文物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件如此完好、具备明确皇家标志的明代皇帝使用的头盔,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此后,马未都将这顶头盔纳入观复博物馆的核心藏品中,不同于其他展品,这件文物长期保存在恒温恒湿的专属仓库中,仅在极少数公开场合展出一次,虽然有不少热衷收藏的富豪提出高价求购,但马未都始终未动心,他曾多次强调:真正的文物收藏,不是为了炫耀财富,而是为了保护文化,传承记忆。   在一次关于军事文物的专题节目中,马未都首次公开展示了这件头盔,他详细讲解了其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并指出头盔上的装饰性质远大于实战功能,推测其主要用于皇帝在重要场合的检阅场合,而非战争前线,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一件看似“破铜烂铁”的头盔,竟有如此深远的文化分量。   事实上,马未都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之所以能屡次捡漏成功,靠的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业积累与文化底蕴,从早年被骗开始,他不断学习文物知识、研究材质工艺、拜访前辈大师,才逐步练就一双识宝的慧眼,正因如此,他在纷繁复杂的古玩市场中,始终能够保持冷静与判断,从而将一件件散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重新带回故土。   信息来源:金融界——从破烂大王到百亿富豪:马未都的传奇人生揭秘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