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名新四军女兵被俘虏,敌人准备活埋她。行刑前,敌人突然问:“你认识莫林吗?”女兵一听,激动了起来,急忙说:“知道啊,就是那个可恶的老太婆嘛……” 1941年的冬天冷得刺骨头,新四军里头有个年轻女兵让鬼子给逮住了。 鬼子把她押到村口土坑边上,铁锹都铲起土疙瘩了,带头的伪军头子突然问了一嘴:“你认不认得莫林?”这女兵一听这话,眼珠子都亮了,扯着嗓子喊:“咋不认得!就是那个满脸褶子的死老婆子嘛!” 这莫林的名头可了不得,半年前领着新四军端了鬼子在曹家集的炮楼。 那天晌午头,老百姓都看见个裹着灰棉袄、扎白毛巾的老太太,两手各攥着把匣子炮,带着十几个神枪手把伪军打得找不着北。 等鬼子援兵赶到,就瞅见个背影在庄稼地里闪了几闪,硬是追不上。打那天起,“双枪老太婆”的名号就在淮北地界传开了。 鬼子联队长藤田气得直拍桌子,把县维持会会长骂得狗血淋头:“八嘎!堂堂皇军让个乡下老太太耍得团团转!”其实他们哪知道,这个让鬼子汉奸闻风丧胆的“老太婆”,压根就不是老太太。 要说莫林这姑娘,原本是扬州城里姚家药铺的千金小姐,本名姚世瑞。 家里祖上三代开医馆,规矩大得很。十五岁那年家里给说了门亲,男方是盐商家的少爷。 这姑娘白天在学校里念着《新青年》,晚上回家看见红绸子嫁衣,一跺脚把衣裳铰了个稀巴烂。 后来鬼子占了扬州城,姚家药铺让鬼子兵抢了三回,姚小姐瞒着家里参加了抗日救亡团,带着十四岁的弟弟姚世虎,姐弟俩连夜翻墙投了新四军。 组织上给改了名字叫莫林,说是要跟旧社会彻底割断。 这姑娘换上粗布褂子,脸上抹两把灶灰,跟着武工队走村串户。 别看年纪轻,脑子活泛得很,在干部培训班学了三个月,能把《论持久战》讲得连村里老太太都听得懂。上头看她是个好苗子,派到西站区当区委干部,专门负责发动群众。 要说她“双枪老太婆”的名头,还是去年腊月闹出来的。 那天区小队在张各庄休整,让汉奸告了密。 两百多号日伪军把庄子围得铁桶似的。莫林把文件塞进灶膛,抄起两把二十响驳壳枪,冲着房梁“啪啪”就是两枪,房顶上“扑通”掉下俩伪军探子。 她扯下房东大娘的蓝布头巾往脑袋上一裹,领着五个战士从后山沟钻出去,顺手还把鬼子架在坡上的机枪给端了。 等撤到安全地方,战士们发现莫林棉袄让子弹穿了三个窟窿,她自己还乐:“鬼子这是给咱发棉花票呢!”打这往后,老乡们都说莫大娘会分身法,今儿在东村纳鞋底,明儿在西村打鬼子,闹得伪军见着扎头巾的老太太就腿肚子转筋。 其实莫林那年刚满十九,模样生得俊俏,平日里总把脸抹得黑黄。 有回在堡垒户家养伤,房东大娘给她梳头,看着铜镜里白净净的脸盘子直叹气:“多水灵的闺女,整天扮老太太算咋回事?”莫林笑着往脸上又抹了把锅底灰:“大娘,等把鬼子赶跑了,我天天穿红衣裳给您看!” 这回让鬼子抓住,也是赶了巧。 区里开完会往驻地赶,半道撞上鬼子清乡队。莫林把随身带的文件嚼碎了咽肚里,两把枪塞给交通员老周,自己故意往大路上跑引开敌人。 伪军见她身上没枪,又是个年轻姑娘,押回去审了三天愣是没问出个屁来。 鬼子看守所里,翻译官拿着烧红的烙铁吓唬她:“皇军要找的是双枪老太婆,你个小丫头片子充什么硬骨头?” 莫林撇撇嘴:“你们要找莫林?那老婆子凶得很,上回在柳树沟,一枪崩了你们个戴眼镜的官儿,听说还是个中佐?” 这话把翻译官唬得手一抖——半个月前确实有个中佐在柳树沟送了命。 外头党组织得了信,托扬州商会的熟人往宪兵队送钱。姚家老爷子卖了祖传的灵芝,凑了五十块大洋。伪军收钱的时候还纳闷:“这女的值这个价?” 等莫林出狱那天,接应的同志差点没认出来——牢里关了一个月,反倒把脸上抹的灶灰洗干净了,白生生的脸蛋透着股英气。 后来有次跟鬼子遭遇战,莫林捡了把王八盒子,别在腰上冲指导员显摆:“这下咱也是双枪将了!”指导员瞪她:“胡闹!赶紧上交!”结果没出俩月,她真从伪军手里缴了把德国造,这下名正言顺成了“双枪老太婆”。 直到抗战胜利那年,藤田在投降书签字时还问:“那位老太太指挥官,能不能让鄙人见一面?”在场的同志憋着笑:“老太太今儿个没来,派她孙女来受降了!” 这故事在苏北老区传了七八十年,如今张各庄村口的老槐树上,还能找到当年子弹擦过的痕迹。 县档案馆里存着份泛黄的《新华日报》,上头登着篇报道《神出鬼没双枪女将》,仔细看小字注解才知道,这位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老太婆”,牺牲那年才二十二岁。 参考资料:百岁老人莫林的革命人生-上海热线
1941年,一名新四军女兵被俘虏,敌人准备活埋她。行刑前,敌人突然问:“你认识莫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12 12:22:57
0
阅读:231
NYY
两把匣子炮?一把普通手枪都费劲了!再说那个年代很多干部都还用大刀,你还挂两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