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李玲曾说:“我死了不要骨灰,不要墓地,也不要通知亲朋好友,就悄悄地拉到火葬场,烧成灰让火葬场随便处理了,如果火葬场不接就扔L圾桶。” 这话乍一听像是个愤世嫉俗的段子,但细琢磨,里头藏着一股子现代人少有的通透。老一辈总说“入土为安”,可现在的墓地价格比学区房还贵,孝子贤孙们一边掏钱买墓地,一边还得应付七大姑八大姨的吊唁饭局,活人累得够呛,死人倒是在地下躺得挺安详。 有人觉得李教授这话太绝情,可仔细想想,人死如灯灭,骨灰埋土里和撒海里有什么区别?非要花几万块买个水泥格子,无非是给活人挣个“孝顺”的名声。就像村里王大爷走了三年,儿子年年清明烧纸扎的跑车别墅,可老人生前想吃口红烧肉都得看儿媳脸色。这年头,活人演戏给活人看的事儿还少吗? 说到底,李玲的生死观戳破了两层窗户纸:一是现代人太把仪式感当回事,葬礼办得比婚礼还热闹,仿佛不折腾点动静就对不住这一辈子;二是咱们对“体面”的理解该换换了,真正的体面是活着的时候活得敞亮,而不是死后靠一块墓碑撑场面。就像小区里张阿姨说的:“等我走了,骨灰拌猫粮喂流浪猫都行,活着时候多陪我说说话比啥都强。” 生命本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与其纠结最后那捧灰往哪儿撒,不如想想怎么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毕竟,墓碑上刻再大的字,也不如活着时候的笑声传得远。
北大教授李玲曾说:“我死了不要骨灰,不要墓地,也不要通知亲朋好友,就悄悄地拉到火
凯凯说过
2025-05-09 16:31: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