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这世界上啊,总有人让你重新理解什么叫“血缘之外,还有认同”,什么叫“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熊德龙这个名字,乍一听像个华人,结果你一查——父亲是印尼人,母亲还是荷兰混血,身上没有一丝中国血统,但人家却硬核地说:“我有100%的中国心,我一辈子都要报答中国。” 这话不是说着玩儿的,是拿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有人一听就以为他是在“作秀”——可你随便翻一翻记录,熊德龙这些年,无偿捐给中国的钱已经超过4亿元。他盖学校,建医院,修养老院,搞乡村振兴,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往里砸;而这些项目,有的在他家族根本没人认得的地方——什么四川凉山、云南怒江、贵州黔东南,全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你说他图啥?图曝光?他很少接受采访。图生意?他压根就不是靠这些地儿挣钱。 他图的是一个念想。这个念想,从他爷爷那一代就种下了。熊德龙说,小时候听爷爷讲,早年间中国抗战艰难,许多南洋华侨慷慨解囊、卖房捐钱,那种骨子里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深深影响了他。虽然他不是华人后裔,但他觉得,“中国人”不只是血统的标签,更是文化、情感、精神的选择。就像他说的:“我们虽远在海外,但一直与中国血脉相连。” 这话放到当下,更显得有点“逆势”。为什么?因为西方这几年拼了命地搞“认知战”,特别是对海外华人和友华群体,拉拢、抹黑、分化手段一个接一个。可熊德龙非但没被带偏,还一路朝中国靠得更紧。他常年穿着中山装出席各种活动,说中国话、办中国事、讲中国理,走哪儿都不遮不掩。 你说这是不是一种“逆全球主流”的坚持”?就像当年有人问一个黑人女记者,“你为啥喜欢中国?”她说:“因为中国让我有尊严。”熊德龙也是,他说:“中国的强大,让我感到自豪。”而这种自豪,是他自己掏腰包一点一滴兑现出来的。 更难得的是他的“沉得住气”。你看他干的这些事,几乎全是基础民生类的:学校、医院、扶贫、养老——这种东西说不上什么“大场面”,不像有些人砸钱造高楼、办奢侈论坛,热闹得很。但熊德龙的风格,就是“你打你的浮华仗,我种我的民生田”,让人看着就像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路子:低调、务实、不抢风头,但步步在做实功。 想想也是讽刺:有人拿着中国护照,在网上满嘴“润学”;而熊德龙拿着印尼国籍,却一心想为中国做事、做久、做到死。这就像你说的:“就是先磨着你,让你麻木,然后瞅准机会一击致命。” 什么意思?在今天这场“全球认知战”里,有些人被西方一套话术搞得晕头转向,觉得“认同中国”就是落后、不时髦,甚至要赶紧“抽身”。但中国从来不靠谁的高调认同,也不靠谁的临阵倒戈。它就像熊德龙这样的“局外人”所看到的那样:自己默默种田、盖房、铺路,最后突然有一天,人家发现,中国不仅没有垮,反而挺过风浪、活得比谁都稳,那才是“瞅准机会一击致命”的时刻。 熊德龙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他不是中国的“血亲”,但却是中国的“知己”。而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靠口号、不看表态、只看行动和真心的实干派。 所以最后那句总结该换成啥?不是“中国威胁论”,也不是“中国崛起论”,而是“中国心”,一种穿越国界、民族、肤色,却真真切切、落在行动里的认同。熊德龙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是中国人。 你怎么看熊德龙的这种“身份选择”? 信息来源:央视网:[华人世界]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2007.01.24;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甜心萌熊仔
2025-05-07 10:03:32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