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镜头滤镜与流量逻辑的裹挟下,娱乐圈正陷入一场愈演愈烈的“瘦气”竞赛。女明星为了

孟圆看娱乐 2025-05-05 13:17:15

在镜头滤镜与流量逻辑的裹挟下,娱乐圈正陷入一场愈演愈烈的“瘦气”竞赛。女明星为了贴合“上镜显瘦”的镜头法则,将体重秤数值视为事业筹码——有人靠代餐维持两位数体重,有人在红毯后台靠吸氧缓解饥饿眩晕;男明星则为角色“脱相式减重”,某演员为塑造病人形象三月仅食流食,锁骨凹陷到能盛水的照片引发热议,却被行业视为“敬业范本”。这种将身材数据与职业价值捆绑的畸形生态,正在催生病态的审美霸权。 当刘烨为角色暴瘦17斤引发“心疼式讨论”,当沙溢减重36斤被调侃“颜值折损”,数据背后是行业对“瘦即正义”的集体盲从。经纪人会叮嘱新人“上镜胖十斤”,造型师用束身衣重塑明星身形,连古装剧选角都暗含“腰围小于X厘米”的隐性标准。这种对“纸片人”身材的极致追求,本质是将演员的价值简化为视觉符号,却让台词功底、情感张力等职业核心被边缘化。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平台上“明星同款减肥法”的病毒式传播,正在向青少年输送“身材焦虑”——某高中生模仿偶像断碳减肥,最终因电解质紊乱住进急诊室。 打破“瘦气”迷思,需要行业与观众的双重觉醒。导演们该把镜头焦点从锁骨线条转向眼神戏,制片人应明白角色的生命力源于演技而非体重秤。当我们不再为“病态瘦”鼓掌,当多元化的身材审美被看见,演员才能真正回归“用作品说话”的初心。毕竟,观众记住的永远是《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而非某张体重秤上的数字。

0 阅读:5
孟圆看娱乐

孟圆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