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比决定着你方向盘的转角对应前轮实际最终转角的比值。很多车,在大众口中是操控

半兰说汽车啊 2025-05-25 12:27:33

转向比决定着你方向盘的转角对应前轮实际最终转角的比值。 很多车,在大众口中是操控不错的车,但是在专业媒体这里,可能往往有着相反的评价。 很多时候就来自这个转向比。先看一组数据:

2024 Model 3 10.6, AR Giulia Quadrifoglio 11.8。 小米 Su7 我没有查到任何官方数据,但是从这台车的表现来看,不会高于 13, 有知道确切数据的欢迎赐教。

这三台车,都是用户评价转向响应极快的车,主观体感都是转向灵敏,车头响应快。 咱们再来看看另外一组数据:

992.1 Carrera/S 15-12.25 (可变转向比),14.1-12.25(加后轮转向)。 BMW G82 M2 15(可变转向比,但是宝马没有提供终末转向比数据)。 Taycan Turbo 15.5-9.3(可变转向比),14.2-9.3(加后轮转向)。

相信你应该看出点门道来了对吧。这里我再补一个 G42 M240i 的数据, 13.2-13.6 (四驱,后驱)。 事情是不是更有意思了?如果你觉得还不够,我放一个纽北之王 992.1 911 GT3 RS 的数据,17.15-13.12(可变转向比+后轮转向),是不是有点突破认知了?

如果你开过以上几台车的话,虽然转向比“慢”的多,它们的转向响应可是一点都不慢对吧。 这就是问题了。

转向响应这个东西,大部分普通用户就看车头。所以提高转向响应最简单最能让用户感知的方法之一,就是降低转向比。但是简单的降低转向比,这台车就会出现一种难以控制的问题,以及对操作精度要求的问题。如果你开过最前面我说的三台车,你会发现高速巡航时,它们无一例外的很难保持直线行驶,你要不停的微调转向,就是这个原因。另外,转向比低,对操作的准确度要求就高,方向多一点少一点都会被过快放大。这也就是我说日常这三台车并不好开的原因。同样,这也是很多用户觉得这三辆车操控非常好的原因之一。

而上面提到的几个德国兄弟,为什么在转向比如此“慢”的情况下如此好开,实际上在于整车前后轴侧偏刚度匹配,以及横摆阻尼的调校。我以前老说一句话,“能不能转看前轴,转的好不好看后轴”,这几位德国兄弟好开的秘密就在后轴。我简单比喻这件事儿,这几台转弯的感觉,像是前轴把车头往弯道里拉,后轴把车屁股往弯外推,而且后轴的这个动作,与转向动作几乎同步发生,后轴表现出极强的侧向能力。 而最前面那三个兄弟,起码第一个和第三个,后轴是有明显滞后的,它们的质心侧偏角在转向发生后,会经历一个较长的稳定时间,主观感觉就是,头动了,车屁股没一起动。

这个感觉,实际上可以分成三个级别。1,车头动了,车尾跟车头往弯内移动, 经过一个时间延迟,后轴才开始产生侧向力把车屁股往弯外推。大部分市售车都是这样的。2,车头动了,车尾不动。有一种整车绕着后轴转的感觉。 AMG 新款 SL 的这个感觉就非常强烈,这也是大部分运动车的表现形式,主观表现非常稳定,侧向加速度响应时间略有增加,但是符合大部分驾驶员的主观要求。3,车头动了,车尾立即往弯外动。整车有一种绕着处于车辆中部的轴线旋转感。 M Power 和保时捷带来的就是这种体感。 但这也是最难做,不容易被用户感知的地方。也是驾驶乐趣的终极体现形式。

总结一下, 转向比低,且没有可变转向比, 主观转向响应快,但是车直线行驶开起来会很费神,对驾驶员操作精度要求高, 车辆动态更难把控。 所以,如果你对车辆运动性有要求,但是还要日常代步,你在买车时一定要关注一下这个参数,不要被一些表象响应快的车蒙蔽。

就这样。

别不正经说车

0 阅读:1
半兰说汽车啊

半兰说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