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4个工友,打算去投奔八路军。谁知,出发当天,却变成了16人跟随! 当时刘贵福是太原兵工厂的军工专家。 这时候叫刘贵福三十出头正是壮年,干军工这行当少说也有十三个年头了。 您可别小瞧这位师傅,人家十七岁就进了冯玉祥的修械所,捣鼓枪炮就跟庄稼汉摆弄锄头似的顺手。 要说这刘师傅可真不是死脑筋,听说八路军在平型关把鬼子揍得满地找牙,心里头就跟揣了团火似的。 那天晌午头,他跟几个老伙计蹲在机床边上合计:"咱这手艺留着给小鬼子修枪? 呸!不如投奔八路军去!"刚开始就四个老伙计点头,谁成想到了动身那天,呼啦啦跟过来十六口子——这架势就跟赶集似的,不知道的还当是逃难呢! 这伙人往延安走的路上可遭了老罪。 前头是鬼子设的关卡,后头还有阎老西的兵盯着,夜里头走山路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要说这帮工人师傅也真不含糊,愣是把修枪的家当拆成零件背着走。有个老师傅后来念叨:"那时候哪顾得上累啊,就怕把量具给磕坏了,到了地界儿使不上劲。" 到了延安那可真是到了家,八路军管后勤的首长亲自迎出来,握着刘师傅的手直说:"你们可是及时雨啊!" 这话可不是客套,那时候八路军的家伙什儿是真寒碜——十杆枪里八杆是土造,剩下两杆还是从鬼子手里抢的破枪。 刘师傅带着大伙儿安顿下来就开始干活,您猜他们头一桩活计是啥?修机枪!那些从战场上拾回来的歪把子、捷克式,不是缺了撞针就是少了扳机。 要说这帮老师傅是真能耐,没图纸没配件,硬是靠着铁轨上扒来的钢材,两个月光景就修好一百多挺。有个小战士领到修好的机枪,乐得直蹦高:"这回可算能跟小鬼子对着突突了!" 转眼到了一九三八年开春,上头给刘师傅派了个大活——造咱们自己的步枪!这可不是修修补补的活计,得从头设计新家伙。 刘师傅带着徒弟们蹲在窑洞里比划,白天画图晚上试制,拿烧火棍当枪管比划,拿枣木削枪托。 有回试射哑了火,崩得刘师傅满脸火药渣子,他抹把脸接着干:"咱庄稼人种地还得交学费呢,造枪哪能不出岔子?" 要说这造枪的门道可深了去了。既要打得准又要拼得狠,还得轻巧好带着钻山沟。 刘师傅灵机一动,把卡宾枪和马枪的巧劲儿合二为一,还琢磨出个三棱刺刀——平时贴着枪管不碍事,拼刺刀时甩出来咔嗒就卡死。 这招后来可把鬼子坑惨了,拼刺刀时咱们战士"唰"地甩出刺刀,比他们现装刺刀快多了。 一九四零年七月大热天,新枪总算捣鼓成了。彭老总试枪时连打二百发不卡壳,乐得直拍大腿:"这枪比阎老西的汉阳造强多了!"正好赶上八月建军节,这枪就有了大名——八一式马步枪。 到抗战胜利那会儿,兵工厂统共造了小九千支,战士们都说:"端着自家造的枪,腰杆子都比往日硬三分!" 现如今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还能瞅见这八一式的真容。前些年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专门做过专题,请了当年兵工厂的老工人回忆刘师傅带着大伙儿抡大锤的场景。 要说这老物件儿最有意思的,是去年太原搞工业遗产展,好些年轻人围着复原的造枪机床直咂舌:"我的天爷,当年就靠这铁疙瘩造出打鬼子的枪?" 有句老话说得好:"铁匠看火候,军人看枪头。"刘贵福这帮老军工,硬是在小米加步枪的年月里,用铁轨和核桃木造出了中国人的硬骨头。这故事搁在当下也提气——甭管多难的事,只要肯下死功夫,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信源: 中国科普网《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刘贵福与中国第一枪》 人民网《八一式步枪的诞生》 中工网《八一式马步枪的非凡"履历"》 山西北方机械控股有限公司《贡献突出的太原兵工人》 科普时报《科普大家-中国科普网》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