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8日,姚桐斌倒在回家路上的胡同口,四十六岁的他,脑袋上鲜血直流,衣

平南 2025-05-23 14:20:47

1968年6月8日,姚桐斌倒在回家路上的胡同口,四十六岁的他,脑袋上鲜血直流,衣服破碎,眼镜摔碎,手边是一根被打弯的暖气管,旁边围着一圈人,有人喊他名字,也有人不敢靠近。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一心搞科研、连饭局都很少参加的材料专家,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打得不省人事,几个小时后抢救无效去世。

他是搞火箭的,是全国最顶尖的航天材料专家,他在703研究所带着人琢磨金属、焊接、耐高温材料,一门心思扑在技术难题上。

很多项目还没定型,他就在实验室守着,天天穿着工作服,头发乱糟糟的,他主持的五百多个课题,有八成都被用到了火箭和卫星上,都是国之重器。

十多年前,他刚从英国留学回来,放弃高薪高职,主动回国干事,他爱钻研,不爱说话,平常在研究所里,谁找他讨论问题,他总是点头就接,没什么架子。

有人问他为啥干这行,他说材料是基础,基础不牢,搞什么都白搭。

可谁想到,就是这么个只想搞科研的技术大拿,竟然会出事。

当天中午,他照常下班回家,刚拐进胡同口,几个青年扑上来,把他拖出来,边打边骂,说他不听话,说他是搞特权的。

他没有还手,只是试图挡住脑袋,但哪里挡得住?木棍、铁管,一通乱打,他倒地后,还有人狠狠补了几脚。

他昏倒了,满地是血,他老婆听说出事,疯了一样冲出来,可已经晚了,拉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

全研究所一下子炸锅了,谁都不敢相信,领导一边安抚家属,一边上报。

消息传到北京,很快就到了中南海,总理得知消息,茶杯当场摔了个粉碎,他盯着桌子半天不说话,然后只说了一句话:查!一定要查清楚!过了一会,他又加了一句:该保护的人,一定得保护!

很快,几个中央领导出面,安抚家属,安排善后,姚桐斌的妻子彭洁清当场哭倒,她是一名医生,平常最讲理性,可那天她眼睛肿得睁不开,连话都说不清楚。

最难的是孩子,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忽然没了父亲,政府帮忙承担了抚养费,可父亲不在了,这个家再也不完整。

事后,公安机关立案调查,但那时候形势复杂,调查一度停滞,凶手也跑了,电工于某、炊事员高某,两人没啥背景,就是被煽动上头,觉得自己干了什么“大事”,跑得不远,却始终没找到。

彭洁清没放弃,她拿着材料,写信、跑部门,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有人劝她算了,她说不能算,不给个说法,怎么对得起老姚?

等到形势变了,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中央重新提起这件案子,开始追查,当时参与指挥的是粟裕将军,他带人从头查起,甚至坐上直升机到案发地勘查路线。

抓捕时是冬天,零下十几度,公安连夜布控,终于在东北一带找到了两个嫌疑人。

1979年,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案件,法庭上,两人低头不语,不敢看坐在角落里的彭洁清。

判决书写得很清楚:于某十五年,高某十二年,虽然很多人觉得轻了,但彭洁清没吭声,她说:“总算有个交代。”

后来,国家追认姚桐斌为革命烈士,那年正好是他们结婚三十周年,彭洁清接过烈士证书,一句话都没说,转身就把老伴的照片抱得紧紧的。

再后来,“两弹一星”功勋章发下来了,也给了姚桐斌,彭洁清没留,把勋章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她说:“这些是国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

她还成立了一个材料科学基金会,用来资助年轻人搞科研,她常跟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个行业里,有人是用命换来的。”

今天,姚桐斌的名字刻在许多航天材料的里程碑上,神舟、嫦娥、北斗……都用到他当年打下的基础,他的研究所,现在还在用他留下的技术路线。

他倒下的那一天,是中国科研界的痛,可他一生干的那些事,早已变成一块块支撑国家发展的钢铁骨架,没人会忘了他。

参考资料:《中国航天人:姚桐斌传》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0 阅读:68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