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长寿的老红军向多本,47岁投身革命,63岁才结婚,66岁生2娃,一直活到116岁,临终前曾透露长寿秘诀。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向多本,1888年出生在湖南石门的一个穷苦农家。小时候,他的家境窘迫得连温饱都成问题,十来岁就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经常一个人挑着百来斤的担子走几十里山路,靠双手糊口。到了四十多岁,乡里很多同龄人已经在家带孙子、享清福。可那年,红军队伍路过家乡,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大家窃窃私语,这帮人为老百姓撑腰,敢和地主斗争,跟着走或许能有新生活。 向多本没有迟疑,立马报名参军。47岁的人站在一群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中间,显得有些“突兀”。一位带着大胡子的首长(后来大家都知道他叫王震)开玩笑地问他:“你这年纪,也想跟我们吃苦?”向多本没有犹豫,话糙理不糙:“穷人不解放,家再大也没好日子。”队里怕他吃不消,特地安排他在后勤干活,挑石磨、做饭、筹粮,一干就是几年。 后来红军长征,他仍然扛着那副四十多斤重的石磨,每次行军路上,他总是最后一个歇脚。有人问他,石磨沉不沉?他总是笑笑:“只要人不倒,啥都能扛。”行军最难的时候,他一天三碗饭都吃不饱,但也从没落下队。几次饿晕在路上,还是靠战友一点点马肉汤救活的。老人家说,自己命硬,其实不过是咬牙硬挺着不服输。 经历了无数次生死,左臂还在一次作战中被子弹打穿,留下终身残疾。可他没抱怨命苦,只是更加惜福。直到晚年,他还常常回忆那段日子:没啥大理想,唯一的心愿,就是给战友们烧好一顿饭、磨好一把面。 新中国成立后,向多本随部队进了新疆,做了后勤管理员。这时候,他的同龄人都早已儿孙满堂,他却依旧一个人。曾有战友问他:“老向,你这一辈子,就不想有个家?”向多本摇摇头,说得坦然:“革命一辈子,哪顾得上这些。”话虽这么说,偶尔夜深人静时,也会叹口气。 直到1951年,他已经63岁了。老领导王震实在看不过去,让夫人帮他介绍对象。就这样,向多本遇见了八一子弟学校的陈玉华。两人年纪差着不少,但陈玉华懂他的苦、敬他的执着。他们的婚礼很简单,既没大操大办,也没多少宾客,倒是整个新疆军区都知道,老向总算有了家。 三年后,向多本第一次做了父亲,一儿一女接连出生。那年他66岁,抱着孩子的手还在发抖,嘴角却始终咧开着笑。他喜欢和孩子们玩闹,常常骑着小毛驴带他们在院子里转圈。有朋友笑他“老来得子,六六大顺”,他自己倒觉得,这辈子没白活。 这之后,他的生活变得踏实又温暖。每天天刚亮就起床锻炼,读书、种菜、带娃,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孩子们在他身边长大,家庭的温馨把老向这颗漂泊多年的心安顿了下来。 到了晚年,向多本的身体依然硬朗。八十岁以前,他每天清晨在路边慢跑三千米,后来年纪大了,就改成打太极、做体操。他习惯早睡早起,一天只吃两顿饭,食物以清淡为主,很少沾荤腥。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喝茶。一天到晚只喝白开水,吃饭讲究七分饱。邻居见他活得有规律,都觉得奇怪。 有人问他长寿秘诀,他一笑:“能吃能睡,别生气,啥事都不往心里搁。”有时候,他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逗逗鸡鸭,打理花草,偶尔还会到学校去给孩子们讲讲故事。哪怕已经年过百岁,他还能爬楼、种菜,村里谁家有困难,他总要去搭把手。 晚年时,石门县遭遇洪水,他还拿出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捐给灾区。到了116岁那年,他的头脑依旧清醒,身子骨还算硬朗,生活还能自理。去世前一天,他还和孙辈聊天,说最想念的就是那段挑石磨、磨粮食的日子。 向多本的长寿,没有什么神秘的养生法,只是他把每一天都活得简简单单,心态安稳。人生路上风雨再大,也不计较得失,遇到顺心的事知足常乐,遇到难处也咬牙走过去。他总说:“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就是福。” 夜幕降临,院子里还留着他曾经种下的花草,一如老人质朴安静的性格。走过三世人生、跨越无数风浪的向多本,就这样安安静静地离开了。他的故事没有太多波澜壮阔,却像身边每一个为生活拼过的普通人,给人留下许多回味。 老向多本的一生,看似平凡,却活成了让人无法忽视的传奇。他晚年时常说,人生别图虚名,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他是最长寿的老红军向多本,47岁投身革命,63岁才结婚,66岁生2娃,一直活到1
语林娱娱乐
2025-05-23 11:03: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