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作家陈布文发现相伴几十年的丈夫,竟然爱上了自己的干女儿,伤心欲绝之下,她选择以绝食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谁能想到,她去世才一年,丈夫就迫不及待地和干女儿结了婚。 1985年的秋天,陈布文在绝食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她的故事要从几十年前的相遇开始说起。 陈布文16岁时逃离家里安排的婚事,在外靠写文章谋生,遇到了漫画家张仃,张仃的漫画风格独特,吸引了陈布文的注意,两人在一次躲避空袭的防空洞里相识。 两人聊文学、聊艺术,很快发现彼此志趣相投,没过多久就决定结婚,陈布文那时才19岁,张仃17岁,年轻的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开始了共同生活。 陈布文很早就展现了文学才华,13岁时参加比赛,凭借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拿了头奖,那篇文章写了她对未来伴侣的期待,字里行间满是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她常在夜晚伏案写作,笔下描绘着与爱人相守的画面,那些文字承载了她的全部梦想,她的文章风格犀利,批评社会问题毫不留情,很多人因此称她为“小鲁迅”。 抗战爆发后,陈布文和张仃一起去了延安,加入了艺术家的抗日组织,在延安,他们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夫妻俩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 陈布文性格开朗,很快和当地的艺术家们成了朋友,张仃却因为性格内向,融入得慢一些,建国后,张仃在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参与了开国大典的设计,名声越来越大。 陈布文那时已经生了三个孩子,夫妻俩工作都很忙,家里的事情总得有人顾着,她选择了放下自己的事业,全心支持张仃,让他能专心投入工作。 陈布文的文章依然受到读者喜爱,但她把更多时间花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后来社会运动来了,张仃被下放到农村,陈布文留在城里,独自撑起整个家,她经常给张仃写信,鼓励他坚持下去,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让他放心。 张仃在农村的日子不好过,但陈布文始终相信,只要熬过去,生活会好起来,可她没想到,张仃在农场期间,开始和他们的干女儿有了不寻常的联系。 两人通过书信往来,字面上的情意越来越明显,渐渐超出了正常的关系,陈布文无意中发现了这些信,内容让她震惊,丈夫和干女儿之间竟然有了感情。 她找到张仃,想问个清楚,但张仃支支吾吾,只说自己找到了新的感情寄托,陈布文无法接受这样的答案,她反复追问,却只换来张仃的沉默。 心灰意冷的她决定用绝食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希望能唤回丈夫的心,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进食,身体一天天虚弱下去。 张仃看着妻子日渐消瘦,却没有改变主意,反而离她越来越远。 1985年秋天,陈布文躺在中央公寓美术学院宿舍的床上,生命渐渐流逝,她的眼神透着不舍与疲惫。张仃站在旁边,低垂着头,不敢迎上她的目光。 陈布文去世后不到一年,张仃就和干女儿结了婚,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感到寒心,陈布文用50年的时间,倾尽所有去爱一个人,最后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 她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爱情里的执着有时是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放手或许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可惜陈布文到最后也没能走出这一步。
1905年,在日本,30岁的秋瑾和24岁的鲁迅发生激烈争辩。不料,秋瑾从靴筒里拔
【53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