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签这种事,适合开开玩笑逗个乐子,如果你当真了,上头了,那我觉得有必要降降温。
郑钦文连续在大赛中与萨巴伦卡抽到同一区。存不存在做签的可能性?存在;存不存在纯属巧合的可能性?也存在。但目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一切没有真凭实据,只凭主观感受就敢认定的结论,都属于反智行为。
继续讨论下一个问题:做签可能性大,还是巧合可能性大?我选后者,而且大得多。人类总是倾向于低估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几率,也时常对样本尺度存在认知偏差。虽然数学知识我都差不多还给老师了,但还能依稀记得,概率分布有一个宏观概念,样本越大,分布越接近均衡,对于局部区域,不均衡才是常态。连续四个大满贯,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样本,但事实上,从温网诞生之初算起的茫茫148年,有时也只能算得上统计学意义的沧海一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让每个大满贯签表的前四种子对位形式始终雨露均沾,绝对公平,那才是只有做签才能做到的事情。
对于统计学理论,我的水平只够做浅析,好在还可以深入讨论一下网球业界的逻辑和常识。听说法网2025 签表一出,WTA官微底下骂惨了。然而大满贯赛事不归WTA管,这签WTA想做也做不了。四大满贯各自为政,每项赛事都是一个独立组织。连续四项大满贯都把郑钦文做到萨巴伦卡身边,那就意味着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美国串通起来对付中国。考虑到当前国际形势,难怪这个说法挺有市场的。至于WTA,也别想轻易脱了干系。法网之前还有三项1000赛,迈阿密、马德里、罗马,郑钦文也都和萨巴伦卡分一区,这难道还不是做签铁证?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图啥呢?就为了阻止东方大国崛起?各大职业网球机构,都是商业组织,都要搞钱的!郑钦文对于中国网球市场意味着什么,中国网球市场对于女子网球运动又意味着什么,大满贯委员会和WTA比谁都清楚。你们可能不知道四大满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过去这十来年争先恐后投入了多少资源,生怕自家卷不过另三家;新球迷们也根本不会记得,疫情前那几年WTA往中国赛季塞了多少站赛事,甚至不惜顶着欧美业界人士“过分亲中”的骂名。。。
为了意识形态的对抗,整个网球世界联合起来,用做签的手段打压一个中国球员?我竟一时不知这是把那些职业体育组织们想得太幼稚,还是太崇高。反正,如果我是网球机构的当家人,看到去年郑钦文奥运夺金后中国网球市场的大爆发,我只恨不得做个签让郑钦文赶紧再拿个大满贯。
说到这份上,如果你还认定郑钦文被做了签,那。。。做就做了呗,不是也挺好。如果罗马站上没有被再一次“做”到萨巴伦卡的身边,郑钦文哪来的机会可以扬眉吐气,终尝一胜?强者心态,非但是不惧挑战,甚至是欢迎挑战,因为挑战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至于将莫须有的“做签”罪名凭空做实,搞出一腔天怒人怨,说到底,只是希望喜欢的球员能换个软签,多赢一轮是一轮,而并非真正相信ta的实力,更不指望ta在挑战中超越自我,完成蜕变。
恕我直言,这样的心态,与我一生信仰的运动精神背道而驰。就算很难彻底掐灭,也不该堂而皇之,甚嚣尘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如此反感最近这一波关于“做签”的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