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伪军司令莫正民准备率三千多部下起义。这时,日军少佐打来电话:“听说你要投靠八路军?这事你可得想清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4年深秋的莒县县城里,伪军头子莫正民正趴在作战地图上琢磨事,桌上的电话突然炸响。 日军中队长在电话那头劈头就问:"你要投靠八路军?" 这话像盆冷水浇在莫正民后脖颈上,汗珠子顺着脊梁骨往下滚。 他捏着话筒的手直打颤,嘴上却打着哈哈:"太君您说哪儿的话,我这是准备巷战工事呢。" 挂上电话后他抹了把冷汗,知道这出戏再不收场就要穿帮了。 要说这莫正民,原本也是个苦出身的愣头青。 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十六七岁就跑到旧军队混饭吃。 在军阀队伍里当差那阵子,他既没靠山又没门路,整天被使唤得跟驴似的。 扛枪站岗轮不上他,倒夜香刷茅房的活计倒没少干。 憋屈了两年实在熬不住,干脆卷铺盖回了莒县老家。 回到老家的莫正民可没闲着。 他在旧军队里别的没学会,拉队伍的本事倒是偷师几成。 1938年闹饥荒那会儿,他领着乡亲们冲进杨夏庄恶霸家,把粮仓砸开分粮食。 这事在十里八乡传得神乎其神,都说莫家出了个仗义疏财的好汉。 可这好汉当到半截就变了卦。 转头投了国民党高树勋的部队,年纪轻轻混上了少将旅长。 要说高树勋也是看走了眼,1939年国共闹掰的时候,把莫正民这支新兵蛋子顶到前线当炮灰。 结果碰上八路军的游击战,莫正民手下那帮乌合之众被打得找不着北。 眼瞅着要全军覆没,日本人的橄榄枝递过来了。 莫正民这时候顾不得什么气节,保命要紧,带着残兵败将投了日军。 日本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先把他部队拆得七零八落,又逼着成立伪军保安大队。 莫正民这个大队长当得憋屈,明面上给日本人卖命搞扫荡,暗地里又跟八路军眉来眼去。 每次扫荡他都磨磨蹭蹭,打完仗还故意给八路军留点枪支弹药——这是给自己留后路呢。 八路军那边早把这小算盘看在眼里。 山东军区的萧华主任拍着大腿说:"这姓莫的能争取!" 从1942年开始,隔三差五派人去策反。 莫正民刚开始还端着架子,觉得手底下四千多号人枪,在莒县地界上横着走,跟八路军谈判总想讨价还价。 1944年春天,八路军连着打了莫正民两次埋伏,把他手下最能打的几个中队收拾得哭爹喊娘。 这下子伪军内部炸了锅,底下人天天围着莫正民嚷嚷:"再跟日本人混,弟兄们都要当炮灰了!" 莫正民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眼看着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心说再不下注就晚了。 起义的日子定在11月中旬。 按照八路军的攻城计划,莫正民带着伪军开始在城里挖战壕修工事。 哪知道动静闹大了,惹得日本驻军起了疑心。 这才有了开头那通要命的电话。 莫正民知道夜长梦多,连夜派人给八路军送信:"赶紧动手,鬼子起疑了!" 11月14日天刚擦黑,八路军四个团把莒县围得铁桶似的。 莫正民带着起义的伪军从里面接应,把城门楼子上的日本旗扯下来扔火堆里。 守城的百十个鬼子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起义军和八路军包了饺子。 五天五夜打下来,莒县全境十六个据点全插上了红旗,三十多万老百姓涌上街头放鞭炮。 起义成功后八路军说话算话,让莫正民继续当独立二旅旅长,手底下三千多号人原封不动。 后来大军南下,莫正民主动要求卸了军职,跑到东北鹤岗农场当了个管生产的干部。 1983年老爷子走的时候,农场给他开了追悼会,花圈摆出去半里地。 要说这人也是命里有数。 当年当汉奸那阵子,莒县百姓背地里都骂他"莫鬼子"。 起义之后大伙儿改口叫"莫旅长",再到后来提起他都说"老莫头"。 历史这杆秤最公道,该记的功该算的过,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就像当年萧华主任说的,走了六年弯路,临了还是拐回了正道上。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官网——莫正民)
1944年11月,伪军司令莫正民准备率三千多部下起义。这时,日军少佐打来电话:“
飒沓风华舞
2025-05-23 03:37: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