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深夜,作家王小波独自在屋子里创作,突然身体开始剧烈颤抖,在地上扭曲挣扎一段时间后悄然逝去,在墙上留下一条牙齿刮出的痕迹。奇怪的是,王小波的葬礼上竟然没有任何一个同行去送行。 1997年4月11日,北京,一个清晨。邻居们推开王小波家的门,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不寒而栗:45岁的作家王小波面朝南墙、弓着身子倒在地上,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而他用来写作的电脑屏幕还在闪烁,显示着工作状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主人离去前的最后时刻。 往前回溯十几个小时,1997年4月10日深夜十一点半,寂静的夜被两声痛苦的惨叫打破。这声音从王小波的房间传出,惊动了周围的邻居,却没有人出门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第二天下午,当人们发现王小波一整天都没有出门,这才意识到可能出事了。 法医验尸后确定,王小波是因心脏病突发猝死。更令人揪心的是,现场留下了王小波生命最后时刻挣扎的痕迹——墙上有很多牙印,证明他曾经历了剧烈的疼痛和挣扎。更加令人心碎的是,在那个时刻,他的妻子李银河远在英国剑桥大学做学术访问,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就这样孤独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李银河接到噩耗后立即从英国赶回。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她一直回想着半年前的送别场景:"他用劲搂了我肩膀一下作为道别,那种真情流露是世间任何事都不可比拟的。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王小波的葬礼出人意料地冷清,几乎没有同行作家前来送别。这个生前被文坛忽视的作家,直到离世都显得如此孤独。他生前的处境,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我老婆当教授,我狗屁不是。哀乐中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然而死亡并没有结束王小波的故事。在李银河的推动下,王小波去世后一个月,他一生最看重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终于得以发表。海内外14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王小波之死",一股"王小波热"在文坛兴起,一浪超过一浪。 王小波生前特别喜欢法国文豪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 爱过 写过",而他还调侃地加了一句:"书卖完了。"讽刺的是,当他的书真正畅销起来时,他已经长眠于地下,再也无法亲眼见证自己文学梦想的实现。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这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中的一句话,简单却满是真情。他们的故事要从1977年说起,那年,25岁的李银河在《光明日报》当记者,偶然读到了王小波的小说《绿毛水怪》。 《绿毛水怪》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在阅读258本书的过程中相爱的故事。小说中男主角陈辉对女主角妖妖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这样诗意、清澈又温暖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李银河的心。"有什么东西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她后来回忆道,"小说中显现出来的小波的美好灵魂,对我的灵魂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带着满心期待,李银河按照地址找到了王小波。然而现实和想象总有差距,"当时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么丑。不但丑,丑中还带着一点凶样!"李银河坦言。但这并不妨碍王小波对这位眉清目秀的姑娘一见钟情。几天后,他借口还书,堵在《光明日报》门口,直接问道:"你有男朋友吗?"随后是更直接的:"你看我怎么样?" 三年的恋爱后,1980年1月21日,李银河嫁给了当时还在读大二的王小波。婚后两人约定不要孩子,两人决心追求高贵的精神生活,不为家庭琐碎损耗各自的光芒。1982年,李银河自费赴美留学,两年后王小波跟随前往。在美国,夫妻俩靠李银河400美元的奖学金生活,日子拮据。李银河每周去中餐厅当服务生,王小波也跑去后厨刷碗。 有一天,王小波看到服务员们围在一起吃剩菜,回到家情绪低落:"即使在叫作天堂的美国,依然有那么多的人活得没有尊严。"李银河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你踏实在家写小说吧,我来想钱的事。"当王小波的哥哥批评弟弟在家吃软饭时,李银河坚定地说:"小波是文学天才,我不忍心让那样智慧的头脑去干粗活。" 1992年,40岁的王小波辞去公职,成为全职作家。母亲担心地问:"如果辞去了公职,将来你如果生病,可怎么办呀?"王小波淡然回答:"如果人总是瞻前顾后,就永远不可能做成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命运没有给他太多时间。辞职后短短五年,他就离开了人世。幸运的是,他在李银河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王小波去世三个月后,李银河邂逅了一位名叫大侠的跨性别者,两人携手至今已二十多年,还共同收养了一个有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壮壮。
汪小菲表情大拆台,婚礼全程郁郁寡欢,马筱梅已经摆起了汪太太架子,被拍到摆臭脸。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