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毛主席在上海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特意邀请了早已被撤职的粟裕参会。见面前,主席还特别叮嘱了一句:“可别怪我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追溯到瑞金苏区的那些岁月,而主席对粟裕一直是充满信任与器重,粟裕更是在他的栽培下,开创了一个个军事上的传奇。 1948年冬天,粟裕站在徐州附近的指挥部里,指挥60万华东野战军围歼国民党80万军队。 这场淮海战役打得惊心动魄,粟裕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发到西柏坡,毛泽东看完后在回电中用了“绝妙”两个字。 斯大林后来在莫斯科看到战报,惊讶地说这场仗在西方军事史上找不到先例。 1929年,福建永定的竹寮里,22岁的粟裕第一次接到保护毛泽东的任务。 他带着警卫队守在竹寮外,熬草药、搭帐篷,忙得满头大汗,毛泽东躺在竹床上,默默记下了这个年轻连长的名字。 1934年,红十军团在浙西南被敌人围困,粟裕带着400人突围,靠游击战坚持战斗。 毛泽东在长征路上听说这件事,认定粟裕能成大器,叮嘱部队一定要把他带出来。 1947年孟良崮战役,粟裕指挥部队围歼了国民党整编74师,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亲自改了作战方案。 同一年,苏中战场上粟裕带兵打出七战七捷,毛泽东在陕北收到消息,特意让炊事员多做了一碗菜。 1948年淮海战役前,粟裕连发三封电报,建议推迟南下,先打大仗,意见跟中央有些不同。 毛泽东在西柏坡看完电报,沉默了一会儿,还是批准了粟裕的方案,结果战役大胜。 1955年,中南海举行授衔仪式,粟裕三次推辞元帅军衔,坚持让陈毅挂帅。 毛泽东看着名单,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1958年,千人大会上,彭德怀当众批评粟裕,会议气氛紧张,粟裕写了八次检讨,还是没能过关。 毛泽东在会上问了萧劲光一句,萧劲光说粟裕为人正派,毛泽东点了点头,没再追问。 同年9月,粟裕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当副院长,办公桌上多了一叠空白稿纸。 文革开始后,有人想给粟裕扣上帽子,毛泽东批了一句“粟裕有战功”,造反派没敢再动他。 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也发话,保住了粟裕,没让他被卷进更大的风波。 1979年,粟裕躺在病床上,写下平反申诉书,字迹歪歪斜斜。 他回忆起1960年上海会议,毛泽东对他说那句“你的事不能怪我”,语气里带着点复杂。 他还改完了《粟裕战争回忆录》,想把战场上的经验留给后人,直到去世前十天还在修改。 1972年,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握着粟裕的手,说井冈山的战友不多了。 那一刻,两个老人的眼神里满是岁月的痕迹。 如今在湖南会同县,粟裕故居的青石板路上,游客走过时总会停下来听讲解。 展厅里挂着七战七捷的作战图,很多人站在那儿,想象粟裕当年的指挥场景。 粟裕用一辈子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的指挥让敌人闻风丧胆,也让毛泽东一次次把重担交给他。 他的坚持和忠诚,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没变过,留下的回忆录和故居,让后人记住了一个将军的担当。
1930年,蒋介石乘专列前往前线视察,被西北军大队骑兵包围。危急时刻,一个团长率
【2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