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甘肃武威,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卖掉家里的牲畜,凑了1万块钱,买来1匹骆驼,带着父亲,搬进腾格里沙漠腹地2间地窝子,村民们笑话他傻,他却说:以后你们都得谢我!谁料,7年后,妻子哭着紧紧抱住他:我已经失去了1个儿子了,不能再失去你了! “我不去治沙,沙子就把家给埋了!”王银吉再次头也不回,走进茫茫沙漠。 别人都叹王银吉是“愚公”,愚公想要移走的山不会走路,可是王银吉想要移走的沙子,却会随着每年的大风不断前进,人们都说“愚公移沙”是不可能的。 武威市是全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农民辛苦耕种,一场风沙过去,庄稼地就被沙子给埋了,粮食收成所剩无几。 王银吉不甘心被风沙打败,在同村邻居都想办法往城里搬家的时候,王银吉却想往沙漠里走。 “这沙子跟着人走,跑的越远,风沙越猖狂,不能叫沙子把人给赶走喽!” 王银吉时常望着一望无际的沙漠,满天乱飞的沙砾刮得他睁不开眼,他却使劲儿要看到更远的地方。 要想收成好,必须治理住风沙,王银吉看得明白,他的父亲王天昌对此更为清楚,治沙才是自救的方法。 “你去古浪县看看,人家跟沙子斗了十几年了,治沙有经验。” 王银吉带着父亲的嘱托,骑着摩托车去古浪县考察,回来的时候,运回来了几袋种子,父子俩从自家田地里分出一块试验田,试验治沙的法子。 两三年后,种下的种子在沙地中扎了根,毛条、梭梭都长势喜人,王天昌和王银吉有了成算,收拾行李开始往沙漠里搬。 村里人议论纷纷,都说这一家子叫沙子给气“魔怔”,好好的人非要跟沙子斗什么。王天昌先带着老伴李兰英,两个老人背着比人还高的麦草,头也不回扎进沙漠腹地。 王银吉把家里值钱的牲畜都卖了,种完春麦,把年幼的孩子和妻子安置好,也跟着父亲扎进了沙漠。 王天昌和李兰英夫妻,还有王银吉一家人,住在方圆3里没有一处人家的沙漠,每天跟脚下的沙子较劲。 他们一寸一寸地给沙子铺上麦草方格,种下树苗和草种,浇水固根,这样一干就是几十年。 一开始他们工具简陋,挖沙子挖的双手双脚都是血泡,后来时间久了,血泡变为厚茧,王银吉和父母也摸索出了一条治沙路。 沙子从未停止侵蚀他们的家园,但是王天昌和王银吉也从未放弃,一家人一边研究一边治沙,还发明了不少治沙地工具。 他们种下的树苗,成活率从不到5%,后来增加到85%,王银吉一家还自己育种,扩大种树的面积和规模。 治沙的日子虽然辛苦,可是看到挺立在沙漠中间的树木,王银吉一家人就有了希望,每多一棵树活下来,王银吉和家人就多一份希望。 等到这片荒漠都长满绿树,家人们都能在这里安居乐业,农民再也不用怕风沙毁掉耕地了。 治沙的情况越来越好,王银吉的小儿子却突然患上重疾,14岁的王志军,是王银吉和王天昌的好帮手,总是盼着沙漠变绿的那一天。 可是王志军没能等到愿望实现,疾病先把少年带走,临终前,他拉着父亲不住得念叨,一定要把沙漠变成绿色的。 王银吉擦干眼泪,再次回到治沙一线去,失去孩子的妻子,却比往常更为担忧,她害怕丈夫一去不回,害怕沙漠再带走一个亲人。 “儿子最后说什么,你听到了,说什么也得把沙子给治好了!” 王银吉又一次离开了,他的大儿子在外工作,每年都往家里寄3万元,专门用于治沙,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为了治沙团结一心。 王天昌一家种树治沙的故事,从沙漠中传到人们的耳中,愚公可以移山,王天昌一家也能拦住风沙。 从他们家向外辐射,成片成片的沙地,被梭梭、毛条、榆树、沙枣等各种植物牢牢抓住。 在当地的支持下,更多的力量加入王天昌一家的治沙队伍,曾经“大风一起不见天”的武威市,治理沙化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沙子赶着人跑的时候已经成为过去,如今人进沙退,绿意盎然的植物,给王天昌和王银吉的家园带来生机。 参考资料:“苦没有白受”,一家人住进沙漠,26年种出万亩绿2025-05-20人民日报
“活久见!”上海,一男子在临终之前立下遗嘱,把自己的所有遗产都留给妻子继承,全家
【5评论】【2点赞】